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文明实践
心理救援志愿者张晓丽:"疫"往无前的心灵使者
发表时间:2020-03-16   来源:廊坊文明网

  说起深夜还不休息,中国应用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晓丽也算得上是“熬夜达人”了。特别是从春节开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她拼尽全力忙碌、奔走在心理救援一线,几乎很少在午夜前休息,通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3月7日晚上,已经过了12点,张晓丽又给一位高二学生做心理干预。她说,这位女孩从去年11月就开始有了抑郁症状,今年春节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居家时间长,导致抑郁症状加重。女孩白天昏睡不醒,到了晚上开始折腾,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出事,通过朋友辗转联系上了张晓丽。特殊时期特别的需求,张晓丽悄然开启了这条特别的心理救援专线。于是,每天凌晨,成了她和女孩跟踪连线的辅导时间。

  像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张晓丽带领100多名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员和心理志愿者,从春节起第一时间启动了24小时心理救援专线,为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生活的廊坊市民和一线工作者、集中隔离点的密切接触者及其家属等群体,提供心理疏导与救援服务,缓解人们紧张、恐慌、焦虑和抑郁情绪,“疫”往无前、全心全意地当好心灵使者。

  截至目前,张晓丽和她率领的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已为全市上百人提供了心理疏导和救援服务,分享的心理疏导和救援知识受益上万人。

张晓丽为接受医学观察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三条线”架起“连心桥”

  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牵动了亿万人的心。

  1月26日,大年初二,已过知天命年龄的张晓丽坐不住了。而在此时,她也接到了廊坊市红十字会的心理救援任务执行指令。

  张晓丽从业30年,也是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党员,工作经验丰富,多次参加国家应急救援工作。她是首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红十字心理救援专家,同时兼任廊坊市心理学会会长。疫情一发生,她的职业敏感直接告诉自己,一场重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战役或将要来临了。

  “每当大灾大难到来,都将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张晓丽说,虽然自己已经意识到了,但没有想到这场战役会来得这么快,而且这么猛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当时第一反应就想到了我们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这个服务队是去年成立的,平时做的心理干预都是在练兵,这次实打实的派上了用场。”她说。

  起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张晓丽以为会有许多市民打心理救援队的心理救援热线,但实事恰好相反。在疫情发生的初期,张晓丽发现,人们虽然谈新冠肺炎而色变,许多人出现了高度紧张和恐惧,但打心理热线的人却非常少。“每天只有几个人打,心理热线不热,远远达不到我们的发心。我们去哪里进行心理干预?”

  在强烈的危机意识下,心急如焚的张晓丽积极与廊坊市红十字会和卫健委12320等相关负责人沟通联系,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1个团队采用3种行动”的“3+1”联动方式,开辟了疫情防控三条线心理救援模式。

  张晓丽介绍,第一条线是廊坊市卫健委12320卫生健康24小时咨询热线。依托这条热线聚焦心理问题,接待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受众以及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者的求助电话,及时帮助求助者进行情绪和心理疏导。

  第二条线是“温馨在线”。2月1日通过微信建立,2月4日正式上线。每天安排心理专家值班在线咨询和疫情期间开展心理科普,微信热线开通后颇受网民欢迎,受益者很快就突破了1万人。

  第三条线是心理热线延伸线。就是将心理干预服务延伸向与新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以及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公安干警、基层社区工作者等,通过录制音视频心理疏导专题,以微课堂、群互动等方式主动服务,尽可能在最早的时间内帮助他们释放压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明确“三条线”后,张晓丽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12320、红十字会、集中隔离点、录制专题节目的现场,到处都能看到她不知疲倦的身影。她白天与各个团体沟通交流、访谈调研、设计方案,晚上组织团队开会,给志愿者督导培训,大家都被张晓丽的奉献精神所感染着。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志愿服务团队很快从疫情发生时最先召集到位的15名队员,迅速发展到了1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刚刚成年。

  医护人员的“贴心人”

  “最美的声音是你们出征前的铿锵誓言,最美的画面是逆行者的坚强背影……向平凡而伟大的白衣战士致敬!”这是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独创的诗歌《战士归来》。3月8日晚上8点半,10名志愿者在张晓丽的带领下,冒雨分别从各自家中赶赴廊坊市集中隔离点,为即将解除隔离调整的24名一线医护人员进行了“一对一”心理疏导,并一起为医护人员朗诵了这首《战士归来》,用特殊的方式向正式回归家庭的一线医护人员表达一份爱。

  在疫情防控期间,竭尽所能关护一线医护工作者,是张晓丽和队员们的奋斗目标。

  2月26日下午,廊坊市最后两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标志着廊坊收治的30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在经过多天的紧张忙碌后,那些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也从战场上归来,开始了长达14天的医学观察。

  为了帮助接受医学观察的医护人员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以更好的心态回归正常生活,张晓丽亲自制作方案,为医护人员设计了“爱心套餐”,通过连续的、渐进式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放飞自我。

  3月2日下午,张晓丽带领李旭娟、高英等6名心理干预特别行动小组队员来到了医学观察点,为完成救治任务后进行隔离休养的40名医护人员送上了“爱心套餐”。这是继2月2日慰问访谈式疏导18名120救护人员和24名医护人员后,张晓丽组织慰问的第三批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张晓丽分配了任务,志愿者们各司其职,分别通过电话与医护人员“一对一”进行互动交流,为他们在一线工作时高度疲惫的身心进行干预与疏导。

  而对于廊坊市赴鄂医疗队员,张晓丽更是一直惦记在心里。但由于他们正奋战在武汉一线,没有时间直接接受心理疏导,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则采用发放心理咨询卡的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心理咨询卡每张价值2000元,总价值10.8万元,我们将全部捐赠给援鄂医疗队员,其本人及其家属可以在有效期内随时咨询遇到的各种心理、家庭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张晓丽说。

  “心理疏导要做在‘战时’,更要做在‘平时’”

  张晓丽对心理干预非常专业,她将目前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恐慌群体。这部分人在遇到突发事件后,总会往恐慌处想,联想丰富,总把问题无限放大。第二类是高代入群体。这类人把许多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断片式的记忆,神经高度敏感,想不开时就情绪焦虑,易发生不良后果。第三类是高回避性群体。这类人嘴上不爱说,有事情总是闷在心里,一旦爆发出来就容易发生极端问题。

  上述三类群体,在疫情期间必须重视。张晓丽给记者举了个实例:廊坊市区有一位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位市民整天处于极度恐慌之中,每天都要拨打12320救援热线,有时一天要拨打好几次。但每一次热线响起,张晓丽和队员们都耐心倾听和疏导。经过一来二去的谈心和交流,最终让这位热线“铁粉”平静了心情。

  “心理干预既要做在‘战时’,更要做在‘平时’,成为平时常态。”张晓丽说,疫情后期除了医护人员,广大公安干警、基层和社区一线工作者等群体也需要心理关爱。“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冲锋陷阵,舍小家而顾大家,有的人家中老人孩子长期无法得到照顾,容易给自身带来沉重的负疚感。这类人群既需要心理疏导,更需要人文关怀。”

  从2月25日起,张晓丽开始组织队员针对廊坊市广大公安干警开展心理疏导。他们成立了疫情防控公安干警心理疏导小组,连夜为公安干警设计了减压预案,并得到了廊坊市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安部门联合廊坊市12320卫生健康热线服务中心,依托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廊坊市心理学会联合组成“廊坊市公安干警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为公安干警送上最温暖的“爱心套餐”,涵盖了减压放松、情绪管理、心理调节、危机干预、家庭与工作关系平衡、家庭内部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下一步,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的群体,继续‘爱的延续’。”近期,张晓丽又有了新的心理服务计划,将结合中小学还不能复课、家庭教育问题突出等矛盾,组织老师设计、录制亲子教育相关课程,投放到教育平台上播放。同时,将经验、模式延伸到各个县(市、区),进一步覆盖到京津冀这个大区域中,让更多人受益。

  作为一名充满爱、传递爱的心理志愿者,张晓丽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到如今,依旧能够看到她时刻专注于心理援助的热情。此刻的她和率领的爱心团队,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爱的旅途中坚定地行走着……(文:长城网,图: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提供)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