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信息呈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廊坊热土竞放文化之花
发表时间:2018-09-04   来源:廊坊文明网

  文化,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而言,是灵魂所在,精神所托。

  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历史悠久。史载“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境内出土的大量文物都留下了先民劳作、生活的印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造就了廊坊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戏剧、曲艺、民间艺术等从早期的周傩演义至今,不断传承发展。民间花会、西河大鼓、八卦掌、花灯制作等都是廊坊的文化记忆。

  时光流转,文化不衰。每到夜晚,各个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广场舞成了广大居民健身强体的主要活动之一;“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在剧院上演,为市民送去精神大餐;彩色周末广场活动连续20多年为市民消夏送去欢乐。

  40年来,廊坊市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和文化成果;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复兴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面临文化饥渴。老廊坊人韩宝善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匮乏,每到周六搬着小板凳到东操场看电影成为当时最大的乐趣。“我记得那时放映的大多是红色电影,现在不必等固定时间,影院里随时有大片上映,还有很多国外的大片,爱国电影、动作片、喜剧片,各类都有,变化可真大!”韩宝善感叹道。

  追寻廊坊文化40年足迹,绕不开文化机构变革之路。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新在文化系统工作30年。她介绍,1988年她调入廊坊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工作,1989年改为廊坊市文化局,2010年改为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随着岁月的变迁,单位名称变了,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局机关干部职工30人左右,除了办公室、人事科、机关党委、纪检组和工会外,只有文化科、艺术科两个业务科室;新华书店、群艺馆、电影公司、画院、戏剧研究创作室和河北梆子剧团、评剧团、杂技团等14个下属单位,其工作职责只限于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创作演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机关增设了文化市场科、文化市场稽查队、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印刷管理科、版权发行科和文化产业办公室,文广新局形成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模式”,赵新说。

  文化事业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反映着市民文化需求的变化。

  40年,一代一代文化人前赴后继,为廊坊文化热土播种、耕耘、收获。我市不断挖掘优秀地域文化,精品创作佳作频出。上世纪80年代,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在团长赵德平的带领下,自编自演了《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男妇女主任》《当家的女人》等优秀剧目,作品还被拍成影视搬上荧幕,该团也成为全国基层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廊坊市先后创排了舞台剧《双河》,河北梆子《宋相吕端》,分别荣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改编戏曲《金莲三寸》;2017年我市首部原创音乐剧《紫檀》、大型现代京剧《脚印》更是登上了北京保利剧院和长安大戏院舞台;今年5月,廊坊首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戏曲项目、大型现代评剧《秋月》正式首演,精品创作获得好评。

  同时,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廊坊文化新地标。

  文化之花,在改革中迎春绽放

  “我喜欢看一些演出,在文化同行网上都可以提前预约演出。前段时间的《恰同学少年》《秋月》我都去现场看了,不逊色于北京的大剧场演出。”市民任静告诉记者,空闲时间她喜欢参加一些公益文化活动,品传统文化,让文化浸润心扉。

  廊坊市自2014年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以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尽享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力争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强力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文联美术馆、好人善行功德馆,以及霸州博物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范家坊工笔画院,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同时,全力打造“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和“农村十分钟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从市到县,从城到乡,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为民所用。

  文化活动年年有,月月新,渐成风景。连续20年开展“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连续10年举办“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梦想如歌”合唱艺术节、“百名画家画廊坊、百名摄影家拍廊坊”优秀作品巡展、“文化体验小镇”、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书香廊坊”读书会、“廊博伴我成长”、文化体验大讲堂十大系列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开展百场以上精品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除了注重发挥文化场馆的作用,几年来,廊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与京津和省内其他地区的戏曲交流、合唱展演、笔会交流等活动,加强地域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文化的融合发展。牵头举办了京津冀合唱音乐会、京东大鼓书会、非遗精品联展、传统音乐研讨会等京津冀区域文化交流活动四十多场次,打开了三地之间高层次、全方位、深入合作的大门。

  文化产业,在融合中茁壮成长

  改革开放40年实践证明,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竞争力。

  发端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催生了一朵时代之花——文化产业。她的兴起与成长,极大充实并滋养着文化事业,成为文化领域不可小觑的新生军。

  经省统计局评估认定,2016年廊坊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增速高于全省水平1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92%,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0.52个百分点。据初步了解,在各设区市中,廊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幅度最大,规上文化企业新增62家,增速全省第一。

  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廊坊市先后出台《“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廊坊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使文化产业发展有据可依,市、县两级文化引导资金从1000万元增长到8600万元。为了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了500万元的“廊坊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小杠杆撬动融资市场,打通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廊坊市在紧邻京津的“北三县”和廊坊市区,精心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引进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项目。中信国安影视中心、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正加紧建设,投资30亿元的中产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中国燕郊影视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项目落户廊坊。大力推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形成了产业聚集,先后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5家、孵化器31家,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和创新团队达500多个。

  依托文化资源集中文化产业,廊坊建成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园、大厂微软游戏创新中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12个、市级16个,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亿元,推动了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发展、跨界融合。(杨巍 张泰源)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