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清明
清明是个“三节”合一的节令
发表时间:2021-04-08   来源:廊坊文明网

  杏花微雨润,杨柳拂风轻,哀乐兼有,又到清明时。清明,既是一个时令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有两项重要的活动:一是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二是郊游踏青,欣赏明媚的春光。清明,成为一哀一乐的复合型节日,源远流长。

  清明祭祖习俗久远

  清明祭祖,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古时候,中华民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便成了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信仰。

  上古时期,人们便在阳春时节,举行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据记载,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三国时期,墓祭已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清明,正是万物复苏、花开景明之象。给先人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这一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形式。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是亿万个个人与家庭的传承来延续的,清明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这是不忘祖宗,使之成为后人继续前行的起点。

  寒食节纪念介之推

  另据史志记载,寒食节有一个动人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身边一个叫介之推的人,始终不离不弃追随着他。在最艰难的时日里,有一天,介之推端来一碗肉粥给重耳喝。晋文公喝完后,才发现是介之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给他熬的肉粥。重耳大为感动,发誓如果有来日,一定重重报答介之推。

  十九年后,重耳果然重回晋国,成了晋文公。他想起当年的誓约,要重重封赏介之推。介之推却屡拒不受。最后,他竟然背起自己的老母亲躲进深山。山中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寻人。

  有一个谋士为晋文公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要把介之推逼出来。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到介之推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了介之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悲痛万分,命人安葬遗体。却发现介之推背后的一个柳树洞内有一块撕下的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天正是清明的前一天,介之推借此劝谏晋文公要做勤政为民的明君。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便下令在这一天不许生火,人人都要吃生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其实,寒食起源于上古时,就有春日禁火、改火的习俗。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宋代苏轼也有“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诗句,是说寒食后用新火煮茶的行为。

  古时,寒食节“禁火令”也只在民间执行,皇宫却可以例外。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七言绝句《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以前,祭祀祖先并没有上墓祭扫的习俗。唐玄宗曾下《许士庶寒食上墓诏》,是说寒食祭祖扫墓,虽没有经过礼经规定,但民间相传,渐已成俗,所以允许百姓在这一天上墓祭奠。至此,渐渐形成了寒食节祭祖扫墓、上香、为亡灵送纸钱的风俗。

  但因官员要请假回乡祭祖,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又颁布政令,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后来,又因寒食、清明离得太近,唐中后期干脆把两节合而为一。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二月十五日,诏令:“自今而后,寒食同清明。”从此,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确定寒食、清明两大节日的融合。

  上巳踏青沐浴春天

  清明踏青郊游的习俗也是融合了上巳节日。

  “上巳”意为“上旬巳日”。魏晋时期,将上巳节的时间固定在三月三日。

  “三月三”,起源于春秋时期,主要的活动就是“袱禊”。

  “禊”是指列祖列宗的牌位,而“袱”是由民间由烧纸钱演化而来,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

  然后,人们还要结伴去河边水中沐浴,除去污秽。《论语》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沂水洗濯、去除宿垢,祛除晦气,祈福。

  到了唐代,因为三月三靠近清明,有时候甚至会重合在一天。于是,上巳节的一些活动就渐渐转移到清明,两节一块过。

  吸纳上巳节元素后的清明节,已成为全民性的欢快节日,而上巳节的内容则逐渐从节令文化中消隐了。

  三节合一祈求希望

  清明节,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故“清明”有清风送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现代的清明,去先祖墓前祭扫,顺便远游踏青,得以亲近大自然,身心得到放松,吐故纳新。在追思先人、敬畏生命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带给人们希望与力量。(张德敏)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