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端午
寻找“端午记忆”
发表时间:2019-06-06   来源:廊坊文明网

  端午节,是传统的节日,它传承着爱国爱民爱家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蕴含着更多的内涵和内容,比如敬老、关爱生命、增进亲情等,传统的端午节逐渐打上了时代烙印。每个时代的人经历端午节形式上虽有些微差别,但爱国爱家爱民的情怀却是相同的。今年端午节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老一辈人的端午记忆,感受他们的端午情怀。

  手工香包一针一线都是祝福

  端午节临近,像往年一样,63岁苏素芬又开始忙着穿针引线,为孩子们做香包了。“今年家中新添了一个外孙女,今年的香包得多做一个!”将一枚清脆作响的铃铛缀到香包上,苏素芬的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大功告成!”一枚散发艾草、丁香、薰衣草等味道的香包诞生在苏素芬的手中。

  萦绕鼻息的这股熟悉的香味勾起了苏素芬遥远的记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第一次学做香包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苏素芬说,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那时候的端午节,找一块儿平时家中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中间放上一撮艾叶,用针线一缝、再一拉,一个简易的香包就做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是小姑娘的苏素芬变成了母亲,后来又当上了姥姥。家里多了新成员,每年端午节就更热闹了。虽然生活忙碌,但每年端午节,苏素芬都没忘了为家中的孩子们亲手缝制香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苏素芬手下的香包也由原来的“简易版”升级成了“豪华版”。今年苏素芬缝制的香包多了手工刺绣、精美的吊坠和七彩丝线。“香包在变,祝福不变,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又是一年端午到,今年苏素芬格外忙碌。包粽子、煮鸭蛋……“老传统一样都不能少,今年女儿、女婿一家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外孙女来过节,得张罗一大桌饭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个团圆饭。”憧憬着即将到来的节日,苏素芬脸上笑开了花。

  自己包的粽子更香甜

  “两天前,我就和老伴儿包起了粽子,过几天孩子们就回家了,这是孩子们喜欢吃的家乡味。”今年70岁的董忠安说,糯米馅儿配上红枣,趁着刚出锅的时候吃,比超市里卖的香多了。

  提起两个儿子,董忠安话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虽然很忙碌,但每年都会带着妻子陪他们过一个团圆的端午节。在他的印象里,以前家里穷,过端午时,父母就从亲戚家借上一两斤小米,再搞上两三个红枣,象征性地过一下。而现在,粽子早已不是端午节才能吃上的食品,超市里传统、名贵、养生等粽子应有尽有。

  “今年光糯米就买了10多斤。”董忠安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或是懒得亲手包粽子。但他觉得,自家包的粽子有独特的风味儿,制作过程也是趣味无穷。董忠安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就会提前一天在家把粽子包好,放在锅里先大火煮熟,再用小火保温煮到大半夜。等到端午节当天早上,一掀开锅,看着深绿色的粽子,心情就特别激动。

  “在当时那个年代,白糖、糯米都需要凭票购买,所以每到端午节小孩子都是最馋白糖粽的。”董忠安告诉记者,因为那时的经济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所以一年只能吃一次白糯米粽裹上白砂糖。

  插艾叶系五彩绳

  今年56岁的杨金英和记者交谈时,拿出了几根五彩绳,她回忆说,小时候过端午节,她的母亲还会给她和弟弟系上五彩线,寓意健康平安。“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传统我们家一直保留至今。”杨金英说,每到端午节她都会买来五种不同颜色的绳子,通过自己的双手编织出一条五彩绳,将五彩绳送给亲朋好友的孩子们,让他们在端午节时戴在手上,希望他们平安健康地成长。

  杨金英说,农历五月天气炎热,端午节又标志着盛夏的到来,一些传染病容易发生,所以端午节的很多习俗是跟孩子有关的。她回忆说,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泡雄黄酒,把它点在孩子的额头、鼻子、耳朵、手心、脚心上。

  除了吃粽子、系五彩绳,让杨金英印象最深的便是在大门口挂艾叶了。“以前端午时节,我都会和弟弟去田埂上寻找艾叶,再将艾叶扎成捆挂在大门上。艾叶可以驱蚊虫,还可以煮水洗澡,防止长热痱子。”杨金英指着自己门口挂着的艾叶说。(杨苗苗)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