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我们的节日
七夕月下穿针乞巧
发表时间:2020-08-28   来源:廊坊文明网

  七夕又叫女儿节。七夕节这一天,女生们聚在一起,盛装打扮,出门聚会游玩,开展各种“乞巧”“斗巧”的活动,祈祷自己更加心灵手巧。

  家住市区华夏铂宫的夏女士这几天看到网上有传统文化爱好者组织“巧手话七夕”女儿节活动,她给女儿报了名,还购置了漂亮的传统服饰准备出席活动穿。“女儿喜欢手工,这个活动正好有织布、刺绣等环节,在传统节日参加这个活动,也能让孩子多了解传统文化,很有意义。”夏女士说。在活动中,主办方设置了七夕节流传下来的穿针引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等传统文化活动。

  时下,与夏女士一样,喜爱传统文化,寻根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七夕节,大多数人认为是古代的情人节,因为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都会在鹊桥相会以解相思之苦。宋代词人秦观创作的《鹊桥仙》,被认为是经典的七夕情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事实上在古代社会,七夕节又被称作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在节日到来之际人们会祭祀“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

  “乞巧”是七夕节传统习俗,相传古代少女会在农历七月初一,一直到七月初七的夜晚,穿着新衣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这是因为“七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仙女,是天宫中的织布能手。在七夕节到来之时,古代女性就会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技艺。

  女红领域的特种兵

  七夕节属于女性,尤其属于年轻女性。按照传统,节日来临前夕,首先要搭建“乞巧楼”。富贵人家会在自家庭院中用竹竿、木杆、草席、丝绸等搭建一座二层的“乞巧楼”。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宫中的乞巧楼全部用彩锦围覆,高达百尺,楼上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位宫女。另一种广泛流行的做法是将楼阁或者露台用灯笼、彩带、鲜花等加以装饰,使之在节日当夜化身成乞巧楼。一般人家没有如此铺张的财力,便在庭院内搭设一座大棚,张灯结彩,摆设香案,供设织女、牛郎的小神像或者挂画,再摆上各种祭品,作为女子们举办“巧节会”的场所。

  主人家要设下丰盛的宴席,热情款待请来的一众娇客。然后大家移师到乞巧楼中祭拜双星,祈求织女分赠巧慧给自己。接下来,便要开展节日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我们现代人会觉得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游戏——月下穿针。比赛时,参赛的女伴们按照约定的规则,把色彩不同的丝线一一穿入针孔之内,以最快速度完成者即为优胜。

  在月光下,其实不可能靠目力来穿针,凭的是大家在日常女红劳作中培养起来的灵敏手感,于光影朦胧里,依靠手指对于针与线的极度熟悉来完成引线入针的动作。她们在月下穿针的竞赛游戏,相当于现代战士蒙起双眼拆卸枪支的训练,甚至要更难一点。也就是说,传统的闺中人多是女红领域的特种兵!

  小姐姐们的节日

  月下穿针是名副其实的“比巧”,对于古人来说,节日还有一项中心主题,就是要向织女“乞巧”。那么,如何证明一个女孩是否乞得了巧?南北朝时代的办法是,在翌日清晨,查看作为祭品的瓜果上是否有蜘蛛结网。到了唐宋时代,则发展为特意捉来蜘蛛放在一只小金盒内,第二天开盒观看,如果蜘蛛在盒内结出的蛛网又圆又正,就是“得巧”的佳兆。

  不过,在明代,以喜蛛应巧的做法逐渐消失,被一种新的游戏“扔巧针”取代,这一游戏同样是对女性耐心与灵巧的高度考验。其过程是,在节日前一天用水碗盛满清水置于阳光下晒,称为“晒水”。节日的午后,女伴们轮流手捏钢针轻轻放到碗内,不能沉底。然后,大家一起观察阳光下钢针在碗底形成的投影。投影的样子像一把梭是最好的结果,说明织女愿意赐巧给这位丢针人,如果像个棒槌则会引来同伴的笑声。

  实际上,七夕节的活动非常丰富,而且根据时代与地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七夕也称“斗巧”,因为少女会穿针引线、蒸巧馍馍、剪纸、彩绣等,然后评比谁的手最巧。(记者 贾树敏)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