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我们的节日
寻民俗 品年味:远去的是老例 不变的是年味
发表时间:2019-02-12   来源:廊坊文明网

  春节是什么?是灶龛上摆放的糖瓜,是窗户上贴着的窗花,是门框上的手书春联,是老人口中的“岁岁平安”,是孩子们衣兜里的压岁钱。春节是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日子,自古以来,习俗和讲究特别多。它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很多年俗一代代流传。

  近些年来,人们过年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岁月沉淀下来的许多老例,与时代发展衍生出的新形式不断碰撞、交融。于是,有人感叹年味淡了,也有人表示,去除一些旧俗没什么不好。在今年春节,有哪些老例被悄悄淡忘?有多少仍在延续?人们所谓的年味淡了,到底“淡”在哪里?您如何理解年味?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春节习俗。廊坊地区的春节习俗有哪些?有哪些老例被简化了?记者采访了《廊坊市志》主编曹渊。

  曹渊介绍,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初就要开始“忙年”了。清代官府衙门于腊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办公,到次年正月二十日开印理事。民国成立后,曾提倡过公历新年,但无人响应。民国17年(1928年),政府曾强令民众在公历元旦那天贴春联、吃饺子、团拜,但未能推行开来,百姓仍依旧例过传统春节。

  按照廊坊地区的习俗,腊月三十为除夕。这天的午饭(或是晚饭)叫年饭。吃团圆饭前,人们先要敬神祭祖,摆供品、燃香烛、叩拜。日落之后就是除夕夜了,大红灯笼高挂于门前,人们任意踩踏散放于屋外的芝麻秸,称为“踩岁(碎)” 。一家人通宵不眠,叫“守岁”。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这是民俗也是谚语。子时一到,全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有的地方在黎明前吃饺子,叫“五更饺子”。正月初一黎明至中午前,亲友邻里互相登门拜年,晚辈给长辈叩头行礼,平辈之间打躬作揖,互道“过年好”。正月初二吃面条,正月初三吃合子,正月初五吃饺子,叫过“破五”。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人们吃元宵、挂彩灯、赏花会。

  “旧时,廊坊春节期间有很多老例。但是到了现在,严格遵守这些习俗的人越来越少了。”曹渊介绍,过年时,人们最忌说“杀”“死”“鬼”等字眼。正月不剃头,据说会“死舅舅”。正月初一到初三,忌向门外倒水、倒土,怕水土出门,一年财气不佳。但有些老例又不完全一致。比如正月初五这天,在三河市个别村庄,人们要找些破旧布缝合在一起,谓之“补破”,意在堵住破漏,以便日后能过上好日子。但大部分地方讲究正月里不做针线活,怕生口舌是非。

  有民俗专家表示,古代,人们过春节,最大的心愿就是求吉、辟邪。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不断迈向文明,与神明崇拜相关的辟邪思想日渐淡化,与之相关的一些老例就渐渐消失了。对此,曹渊介绍,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填仓节始于明清时的京城。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于黎明前,用灶膛灰在院内撒成圆圈,呈囤形,内置少许粮米,覆以砖瓦,谓之“打囤”。同时,在仓房用小米饭、杂面汤作供品,祭祀仓官,以祈丰收。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风俗已不多见,至今,很多人已不知有此节。

  有些年俗正在传承中延续

  有哪些传统民俗或者老例,仍在今天生生不息地延续呢?

  2月4日晚上,除夕夜,家住安次区盛世豪庭小区的郑晓宁拿出了一块葫芦形状的红布,这是晓宁的奶奶特意送给重孙子的。“我们老家有一个习俗,腊月三十晚上,要剪一个红布葫芦,缝在孩子的肩膀上,男左女右,而且要倒着缝,‘葫芦’与‘福禄’谐音,倒着的葫芦就是‘倒栽’,与‘倒灾’谐音,寓意孩子长命百岁,福寿安康。我小的时候,每年春节,奶奶都给我剪葫芦、缝葫芦,后来,这项工作就变成了妈妈的。我结婚生子后,这个习俗就传到了我手里。”

  谈到春节的老例,郑晓宁表示,过去,老一辈对过年很看重,特别是除夕夜,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的,一整晚都不能叫彼此的名字,更不能到处乱跑,怕被鬼神带走。长大后,很多老例她已不再严格遵守,她甚至认为有的老例十分封建愚昧。唯有这块红布葫芦,穿越时空,串起了她的童年记忆,每到年根,她都不忘这个习俗。“这个老例寓意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我会永远传承下去。”她说。

  今年30岁的吕先生老家在永清县,虽然在市区定居多年,但每年正月初一早上,他都坚持向长辈磕头拜年,回乡串门拜年。今年,他特意带上了4岁的儿子一起回老家。“当天上午,我和儿子一边串门一边讲述拜年的礼仪,小家伙听得很认真,学得也有模有样。如今,人们拜年的方式不断更新。但不论怎样变化,拜年这个传统习俗一直传承了下来。它就像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从而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在言传身教中,我们也向下一代传承了孝道、礼仪、友善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习俗,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不论走多远,一定要回家拜年。”吕先生说。

  赶庙会、看演出,年俗不断,年味不散。“连日来,廊坊的庙会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我看到朋友们录的视频很羡慕,今天特意带家人过来看一看。”2月8日,在广阳区第四届民俗文化艺术节暨2019京津冀长征新春大庙会上,市民田树成介绍说。记者发现,春节期间,廊坊地区的庙会热闹无比,不论是第二届第什里民俗文化节还是2019霸州胜芳(第34届)新春庙会暨胜芳第四届民俗文化节,虽然天气寒冷,群众的热情不减。尽管时代变迁,人们逛庙会的习俗从未中断。

  春节的核心内容是团圆喜庆。在日积月累中,一些习俗得到了传承,一些习俗被创造,再进行传承。对此,曹渊介绍,春节是文化的体现,是精神的享受。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年俗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推陈出新,是扬弃。人们会感觉有些讲究或者老例淡去了、消失了。反而,又有一些新事物、新活动渐渐潜入生活,润物无声地成为了约定俗成。

  “比如,建国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上没有正月初二回娘家的风俗,只能等到正月十五前后,娘家的兄弟子侄才接媳妇回娘家,观灯看戏。建国后,男女地位平等,春节放三天假,渐渐地,就形成了初二回娘家的风俗,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从1983年起,看春晚、谈论春晚成了人们过年的固定节目,春晚的流行语、明星成了第二天男女老少茶余饭后的共同话题,且经久不衰,弥漫整个春节。这些习惯并不悠久,自诞生后一直被后人传承,也就成了风俗。”曹渊说。

  新时代新年俗温情满满

  发红包、拍全家福、举家出游、看电影……在现代社会,短暂的春节假期丰富而精彩。年俗被人们重新定义、创造,年味也更加独特。

  今年是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开展的第4年。春节前夕,扫福集福成了人们的日常工作,除夕夜也成了全家的开奖狂欢夜。“凭往年经验,虽然不会分到太多钱,但这还是成了年轻人的共同话题。”今年24岁的李卓笑着说。她早在1月下旬便集齐了五福,开奖时,她分到了1.88元,虽然钱不多,她和朋友们还是将这个消息晒在了朋友圈。

  除夕夜,微信群里人人抢红包,乐此不疲。此外,通过微信拜年的人也比比皆是。微信里不仅有精心编辑的祝福语、表情包等,一些商家还推出了拍摄拜年短视频。今年28岁的王芳一家四口便赶起了潮流。“在春节前,我们穿上了喜庆的唐装,通过一家传媒公司录制了拜年视频,表达我们的祝福。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新颖。视频发送给亲朋好友后,很多人反馈说,非常有意思。”王芳说完哈哈一笑。

  “大年三十,吃过团圆饭后,我们一家人就出发了,在海南玩了5天。”家住广阳区的市民张猛说。忙碌了一整年,他特意安排在春节假期里陪父母去外面看一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张先生家一样,团圆、出游两不误的家庭不在少数。驴妈妈旅游网此前发布的《2019春节出游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春节从除夕到正月初一出游人数不断攀升,到大年初二(2月6日)达到出游高峰;3人以上家庭出游占比达7成,“合家欢出游”渐渐成为春节旅行的主流趋势。

  要充分挖掘春节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年味淡了”这个话题,有人归结为老例的消失,也有人认为是现代的过节方式冲淡了传统的年味。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活条件艰苦时,人们喜欢过年,现在衣食无忧了,反倒觉得没有年味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廊坊民俗文化学者王晟分析,首先是历史原因,包括春节在内的很多传统节日被改造过,例如春节就是袁世凯命名的,原来的春节就叫元旦。辛亥革命后,为了全面学习西方,当时的国民政府曾禁止过农历新年。其次,人们缺乏对春节的意义和价值的挖掘,一些人认为过年就是吃好的,穿新的。对于怀念祖先、全家团圆等内涵缺乏挖掘和宣传。第三,西方节日的冲击。近年来,在商家的宣传下,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比较冷淡。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大家就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就是放假、聚餐而已。

  “春节,之所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最大节日,除了其为岁首之际,还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王晟说,春节习俗很多,如对祖先的祭拜,传统庙会、传统花会(社火)的走街活动,传统美食的展示,甚至正月里的每一天都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自己独特的过法,如正月初一拜年,初二归宁,初三(有的地方初五)迎财神等,这些都体现了春节文化中强大的人文精神。但往往这些习俗都有比较繁琐的礼仪,在当前碎片化的社会下,这些礼仪就被慢慢简化了。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廊坊的年味还是得到了比较好的保留,有些农村地区就保留着合族悬家薄的习俗。”对于春节该如何庆祝,王晟建议,当前最要紧的,是充分挖掘和宣传春节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一些重要的传统礼俗,例如祭拜祖先,是一定要坚守、传承的。祭祀不是迷信,是我们对祖先的一种感恩和怀念,是一种精神的表达。(记者 武香君 赵雪 张泰源)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