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村镇
沃野田畴奏欢歌——廊坊乡村的“美丽蝶变”
发表时间:2019-09-20   来源:廊坊文明网

  千百年来,乡村一直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人们“渔猎种养、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如今,乡村还是一个梦想标尺,衡量着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和厚度。

  放眼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廊坊人民在京津走廊披荆斩棘,演绎着乡村“美丽蝶变”的绚丽篇章。

  70年来,从包产到户到税费改革再到新农村建设,从传统种植到特色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解决温饱到大片脱贫再到精准扶贫……廊坊乡村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未来乡村描绘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将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前,廊坊充分利用地处京津走廊,毗邻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走上了一条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瑰丽画卷,正在廊坊大地徐徐展开……

  生态宜居:让农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梦想家园,也是如今廊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漫步在广阳区万庄镇高营村街道上,路面平整清洁,放眼望去,清一色的白墙灰裙,道路两侧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一条条街巷通畅了、一处处民居靓丽了……村街处处焕新颜,城乡结合部也呈现出了新变化。“如今村里的垃圾没有了,道路宽敞了,我们住着也舒心了。”高营村村民高连英高兴地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

  2013年,廊坊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村滚动推进,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通过培育示范户、打造精品村,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补项目短板、补历史欠账。

  2013年以来的五年,廊坊先后投入85.5亿元财政资金,推进1334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从培树典型、打造精品到串点连线、聚点成片,逐渐实现美丽乡村与现代农业、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初具规模。

  五年来,全市共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重点村铺设污水管网130.4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7处;全市重点村共完成墙体改造230万平方米;全市基本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PPP”模式全覆盖……

  2014年至今,廊坊先后实施了“两年攻坚战,造林一百万”“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营造百万林,决胜森林城”等系列造林绿化行动,全市新造林227.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86%。

  廊坊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完成“四好农村路”52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进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乡村自水来普及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4G信号全覆盖……

  树绿了、路通了、环境美了,农民心里也跟着敞亮了,然而,美丽没有终点。

  今年,廊坊按照“全域覆盖、连片示范、提升水平、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胜年活动。目前,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4.5亿元,完成厕所改造17.8万座,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51.8万立方米,高标准完成污水治理村庄达到400个。安次、霸州两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赵王新河两岸绿水如画,高铁高速两侧纵深绿荫环抱,庆功台村、林城村、宋王务村等一大批人居环境整治标杆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产业兴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振兴乡村,仅仅只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怀是不够的。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永清县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瓦屋辛庄村建的兴瓦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集中把永清县的菜发到周边城市,近的送到廊坊,远的发到北京、天津,旺季二三百辆车往返于此,每天能运送1500吨菜。这里逐渐成了京津冀有名的菜篮子。来到这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的农业越来越有干头,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廊坊聚焦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四个农业”,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健康畜牧、林果花木、优质粮油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农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固安,按照“一村一品”致富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村街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发展棚菜、花木、渔具、滤芯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家庭手工业和农村旅游业,以农村产业的发展支撑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三河,各村村民们相继筹办了“梨花节”“采摘节”,建起了“农家院”。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对调整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形成番茄、葡萄、鲜桃、藕荷等十大万亩农产品优势区,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23%。打造了固安现代农业园区、永清县新苑阳光现代农业园区等15家省级农业园区;培育建成汇福粮油、康达畜禽等5家国家级和4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华老字号、84个农业知名品牌;各类农业市场经营主体达到6000余家,成为全市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

  今年,廊坊重点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10个,包括大厂县和固安县两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10个示范区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0余个,总投资115亿元。

  产业兴旺,促进了农村经济更好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345.9亿元,比1978年增长49.9倍;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305.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92.9元增加到2018年的16865元。

  廊坊农业已经走出了一条依托乡村、融入京津、三产同步、互促共赢的特色发展之路。

  素质提升: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0年底,廊坊启动了“百万农民大培训”工作,用5年时间免费培训农民100万人次。通过技能培训,80%的学员实现了就业。

  2018年,廊坊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

  大厂回族自治县霍各庄村村民李月,在该县就业培训中心报名参加了刺绣培训班。培训中,老师从图案设计、颜色搭配、手工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参加培训的妇女都能制作出样子新颖、别致,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手工艺品。

  “在培训班上不仅有老师讲解,我们自己也能交流,现在水平提高了,把做好的手工艺品拿出去销售,每个月能给家里增加800元的收入。”李月高兴地说。

  农民们通过培训有了技术,生活也跟着富裕了,接下来就要想办法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乡村文化建设这个基石,挖掘和传承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主旋律,塑造廊坊精神。历史悠久的屈家营古乐、炊庄的高腔戏、第什里的宫廷风筝等特色传统艺术,植根于廊坊沃土的《杨家将的传说》《龙河凤河的传说》等一批民间文化作品,“大事不糊涂”的一代名相吕端,义和团大捷、刘六刘七起义等重大事件、历史名人,传承着廊坊精神文化的“魂”。西坨村影剧院、太保庄村文化礼堂、周家务村小剧场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宣传阵地,大厂评剧团等一大批文化团体,更加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昂首阔步腾浩气,乡村振兴起宏图。现在,在廊坊乡村听到最多的话题是“发展”,看到最多的是“实干”的场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结出更丰美的果实。(记者 马珉璐)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