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村镇
安次区调河头乡挖掘历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发表时间:2017-01-06   来源:廊坊文明网

  安次区调河头乡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形成了红色文化聚动力、产业文化促发展、时代文化促和谐的新局面。该乡在推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建设中,使独特的文化底蕴又绽放了新的光彩。

  传承红色记忆 凝聚实干动力

  调河头乡是革命老区,红色历史人物、历史文化非常厚重,“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新四军高级将领黄诚,安次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廊坊抗日民族领袖阎力宣就出生于该乡。该乡组织部门分别赴清华大学、北京四中、上饶集中营等地收集材料,走访相关人员了解详情、拍摄短片、整理图片,编印了《学运领袖 抗战先锋—黄诚》一书,建成960平米黄诚事迹陈列馆、480平米红色记忆馆。展馆建成以来组织了全乡中小学生、乡村干部、村街党员等3000余人次参观学习。通过了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增强红色革命历史记忆,激发爱国情怀,继承和学习革命英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增强了全乡党员干部拼搏实干的动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各项工作的落实。先后修建调河头小学等6所学校、建成全区第一个农村塑胶操场,新修道路20公里、打通六条断头路,建成全区第一个集中供水厂,及500平米的便民中心等多项利民工程。

  提升历史内涵 创新产业发展

  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但是传承脉络一直不清晰,生产规模局限于作坊生产。该乡集中第什里村风筝老艺人20多位,聘请北京曹氏风筝大师吴同泰先生为发展顾问,保护挖掘了当时乾隆年间的第什里风筝200多种画谱,70多种扎糊诀和几十种口诀,对第什里风筝500年的历史进行系统整理,理清了发展脉络;由区政协牵头,编辑出版了《什里筝飞梦》一书;由著名青年词作家谷继峰老师作词、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河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周旭光老师谱曲联合创作了歌曲《风筝谣》。通过文化挖掘,确立了“南有潍坊民间风筝,北有廊坊宫廷风筝”的文化品牌和历史地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又先后建起了第什里风筝馆、风筝广场、风筝文化一条街、风筝体验馆、风筝文化长廊。被国家部委授予“中国风筝小镇”“廊坊市文化体验小镇”“河北非遗小镇”“互联网(文化)小镇试点单位”等多项荣誉,并连续举办了三届风筝节。

  2015年11月,首届风筝节就吸引了各地风筝专业人士、风筝爱好者及京津冀游客13万人,签约风筝产业合作订单26个,销售收入800万元,拉动消费3000万元。2016年5月,第二届风筝节参观人数突破60万人次,其中京津冀游客20万人次,销售收入8000万元,拉动餐饮、住宿、铁路、公路、文化等消费1.3亿元,实现了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富民增收的综合效果。风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辐射到周围地区,带动加工户3000余户,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产风筝3000万只,产值5000万元。

  多彩文化融合 美丽乡村和谐

  该乡把文化“软实力”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培育以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孝老助人为主要内容的“乡贤文化”,用正能量占领群众的时间和空间,用主旋律引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乡党委政府重新拾起放下多年的大喇叭,建立了贯通全乡30个村街的广播网,开办“群众之声”,每天早、晚各广播2个小时,向村民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乡村发展规划,大事小情、好人好事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广播让群众知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建设2760平米的文化大舞台,演出近40余场。筹资3000多万元在每个村街都建设了群众文化广场,编排创作了调河头乡“和美舞步”,组建30只广场舞队、5个戏迷剧团。举办了3届广场舞大赛,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中,着力挖掘农民道德模范典型,连续三年表彰文化创建现金单位21个,表彰文化创建先进个人458名,其中包括孝老爱亲、最美家庭、最美邻居、最美青年、最美企业家、最美医生、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涌现出全国优秀农民工李敏等一大批建设家乡、服务群众的典型。(孙胜南 刘克亮)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