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村镇
安次区调河头乡借助文化“软实力”打造美丽乡村
发表时间:2016-09-23   来源:廊坊文明网

  安次区调河头乡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挖掘文化资源,突出文化起航。以风筝文化为主题,以产业富民为目标,以生态宜居为根本,着力文化打造,走出了一条文化带产业、产业促和谐、和谐助发展的新路。

  搭文化台

  为了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调河头乡首先搭建舞台。经多方筹措资金,兴建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先后投入500万元,兴建了2000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1600平方米的乡文化活动中心、200平方米的黄城陈列馆,与此同时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其次是创建队伍。全乡组建了近50余支业余文艺团体,直接参与人员达3000多人,其中广场舞队20支、武术队2支、秧歌队10支、戏迷协会2个、戏曲队3支。再就是开展活动。在乡村大舞台组织了近30场各类演出,观众累计达2.5万人次。乡文化活动中心每天阅读的、下棋的、练舞的人流不断,村文化活动广场更是热闹非凡,舞步翩翩,歌声不断。全乡先后举办了两届广场舞大赛,来自周围乡、村的50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黄堤村民族舞蹈队还应邀参加了廊坊市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开了调河头乡农民演员上春晚的先河。

  唱产业戏

  挖掘产业文化。通过村史馆、风筝馆建设,调河头乡对第什里风筝起源进行拯救性挖掘。经考证,第什里风筝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已有五代传人,是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清发展脉络,为该乡打造传统品牌奠定了文化基础。

  打造产业品牌。通过2015—2016年两届风筝节,使风筝产业、风筝品牌有了快速提升。尤其第二届中国廊坊·第什里风筝节暨全国风筝精英赛在第什里小镇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裁判员、运动员、企业嘉宾、文化专家等2000多人参加,法国、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近1000名国际友人也参加了此次风筝节。第什里小镇被授予“中国风筝小镇”称号。仅仅一周的活动期间,参观人数突破60万人次,其中京津冀游客20万人次,销售收入8000万元,拉动餐饮、住宿、铁路、公路文化等消费1.3亿元。

  拓展产业规模。为了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该乡坚持“一村一品”与“产业化+工艺文化”并重的发展思路,把产业与景区建设同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打造美丽乡村新景区。第什里村突出发展风筝产业,全村发展了60多家加工厂、12个合作社、260个加工户,年产风筝5000万只,为此专门成立了风筝产业联盟。同时,形成了以第什里为核心辐射周边20个村街的产业群,成为继潍坊地区之后全国第二大风筝生产加工基地。南马庄村突出提升蜡杆产业,在全国最大蜡杆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全国蜡杆工艺产品第一村。现在已经研发生产出少林棍、红缨枪、擀面杖、桌椅、家具、茶叶、药材等系列腊杆产品,每年产值达到3600万元。石桥村突出发展京南御绣产业,是京南御绣生产村、传承地,是廊坊最大的电商村。

  奏和谐曲

  全乡通过文化产业带动不仅让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让区域和谐稳定,各类治安案件和矛盾纠纷大为减少。

  “四老”服务队建起来。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同志的余热,组建“四老”志愿服务队,调解处理村街矛盾、信访问题,成为了化解矛盾的“润滑剂”。解决各类纠纷120多件,在维护全乡的和谐稳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互联网+”宣传动起来。从村干部、教师、医生、机关干部中选聘兼职记者,搜集各方面社会舆情,了解群众知识需求,挖掘身边好人好事,利用《美丽调河头》公共账号进行宣传引导。同时,发挥文艺爱好者的特长,编排《和美舞步》、戏曲等,以娱乐的方式传递社会发展正能量。

  “大喇叭”广播响起来。2014年9月,在全乡范围内启动了农村“大喇叭”广播工程,在乡政府架设了无线电波发射平台,各村街都安装了无线电接收终端,同时在乡文体广播中心建立录音室,播放全乡的大事小情,让正能量的宣传占领全乡大地。

  “好典型”标杆树起来。自2014年开始,在全乡范围内连续开展了“感动调河头道德模范表彰活动”,评选树立孝老爱亲、乐于助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100余名。让好事得以弘扬,让好人受到尊重。

  “朋友圈”桥梁搭起来。为了把握群众工作互动点,及时掌握全乡老百姓的各类动态信息,让群众及时掌握政府的声音,调河头乡及时开通了调河头乡微信平台——“农民朋友圈”,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起了实时互动的桥梁。(高利雅 刘克亮)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