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文化之城
永清县刘氏飞叉
发表时间:2019-02-22   来源:廊坊文明网

  2月16日,在永清县后羿镇白雁口村庙会上,来自三圣口乡的飞叉演员刘胜利手拿钢叉,在肩、背、胳膊处转圈滚转,或抛至空中然后接住,或两人搭肩传递钢叉,叉上穿着一个小金属环,舞动起来哗哗作响,让现场观众连连叫好。

  刘胜利是三圣口乡南五道口村刘氏飞叉后人。“飞叉是古代兵器与传统武术的融合。在过去,耍飞叉不光是在节日期间的庙会上,就是在街头巷口都常有人练习。飞叉也像其它民间花会一样历史悠久,更有着辉煌的过去。”刘胜利向记者介绍,刘氏飞叉起源于清朝末年。南五道口的刘东林自幼活泼好动,最爱舞刀弄棒。他曾与一老道学习飞叉技艺,后又与年龄相仿的侄子刘月亭一起练习飞叉,技艺不断精进,创造出“就地十八滚”“燕青十八翻”等独门绝技。

  刘东林十八九岁时,和侄子刘月亭开始到周边村镇乃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卖艺谋生。因刘东林的飞叉技艺十分出色,鲜有出其右者,得到观众和江湖朋友的赞许,连当年名满天下的“大刀王五”都与他有所交往。

  上世纪2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东林与霸州煎茶铺的冯万德及董家铺一位表演顶坛的艺人,一起远赴日本表演杂技。刘东林精彩的飞叉技艺赢得了日本观众的喜爱,演出所得维持着南五道口村家人的生活开支。

  1937年,日寇入侵华北地区,家乡沦陷,刘东林和两位老乡都不愿再给侵略者表演,就回到了家乡南五道口村。此后,刘东林、刘月亭叔侄一起加入了一家杂技团,在全国各地演出。

  刘月亭的飞叉技艺也十分出色,战乱时期,几经辗转,来到山西一带,长期在山西表演。解放后,刘月亭就加入了山西省长治市杂技团,后升任团长。

  这一时期,刘氏飞叉又一批新人成长起来。刘东林之子刘月新受父亲和堂兄教导,飞叉技艺高超,解放后成为唐山杂技团一名飞叉演员。刘月亭长子刘志平也因飞叉技艺出色,成为东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一名文艺兵。1952年,刘志平赴朝鲜慰问演出,不幸牺牲,年仅22岁。

  痛失爱子后,刘月亭精神恍惚,后回到家乡南五道口村定居,又将飞叉技艺传授给子孙和村中年轻人。这一时期,他重点培养了两位传人,一是自己的孙子刘胜利,另一位则是侄女刘志敏。14岁时,刘志敏就加入了廊坊市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刘氏几代人,自清末至今,历时百余年时间,不断向本村和周边村的乡亲传授飞叉技艺。清末时期,该村就成立了南五道口飞云叉会。之后,每一代人都自觉承担起飞叉技艺传承任务,使飞叉技艺在南五道口村长盛不衰,同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飞叉演员。

  改革开放后,人们忙于发展经济,孩子们埋头学业,飞叉一度被冷落。近年来,人们再次重视起传统文化,刘氏飞叉技艺也再次得到人们喜爱。2016年,刘胜利代表家乡农民,到河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百姓大舞台”表演刘氏飞叉。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刘胜利又组织村里10到13岁的孩子学习飞叉,希望将这一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廊坊日报)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