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文化之城
非遗,廊坊文化之根脉(上)
发表时间:2018-11-05   来源:廊坊文明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人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容易中断。因此,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靠政府、部门、传承人,更事关每一个普通人。

  廊坊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带,其历史文脉传承颇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明珠璀璨。如今,我们如何保护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

  本期《廊下听语》特别邀请廊坊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任利红和廊坊市群众艺术馆科员马雅雯,讲述廊坊非遗的现状、意义以及未来发展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个词汇是在2001年之后才逐渐被国人认知,而那些被列入到非遗保护名录中的项目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截止目前,廊坊市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2项、省级99项、市级234项,入选国家级项目总数居河北省第二;同时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47名、市级125名。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夯实了廊坊文化的基础。

  宫廷与民俗的碰撞交织

  传自宫廷的手艺是廊坊非遗的亮点之一。至今廊坊还传承着以“燕京八绝”(包括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为代表的宫廷手艺。自金元以后,北京逐渐成为了政治和文化中心,宫廷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工匠,他们创造出了典型的宫廷手艺。但是自从1840年后,清廷已无力供养数量众多的宫廷工匠,很多人流落民间。他们之中就有在北京创建了民间作坊,继续传徒授艺。

  辛亥革命后,在民间开设作坊的宫廷工匠就更多了。有些廊坊人就到这些作坊里学徒,如花丝镶嵌大师马作文、景泰蓝艺人顾俊宝等都曾跟随来自宫廷造办处的宫廷艺人学习。另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燕京八绝”等宫廷手工制品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创汇大户,为扩大生产,北京和天津的工艺品外贸公司纷纷在廊坊的很多郊县创办磨玉厂、地毯厂、雕漆厂等,并且传授给当地人。就这样,如“燕京八绝”、玻璃油画、苏钟等过去只有皇亲贵戚才能享用的宫廷手艺传到了廊坊,一直延续到今天。

  目前我市的宫廷手艺分布如下:景泰蓝——大厂、香河;牙雕——永清(张习连)、广阳区(许晓芳);玉雕——永清、安次、香河、霸州;雕漆——固安;金漆镶嵌——大厂、广阳;花丝镶嵌——大厂、香河;宫毯——文安;京绣——固安;玻璃油画——文安;苏钟——固安;料器——霸州;百宝嵌——广阳、霸州。这些来自宫廷的手艺,无疑是廊坊非遗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廊坊不仅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宫廷手艺,还有一座被誉为“民俗圣地”和“民俗富矿”的千年古镇——胜芳镇。胜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民俗文化堪称中国北方的民俗圣地之一,突出体现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历史悠久的传统花会,以及传承有序的传统节日两个方面。

  目前,胜芳镇百年以上的花会共计33档左右,集中了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曲等文化形式。尤其在元宵期间的火神祭祀仪式——胜芳花会摆会活动,有几千人参与到其中,每天吸引几万名游客前来观赏,堪称“中国的狂欢节”。

  胜芳的传统节日也保留得较为完整、丰富,尤以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胜芳元宵灯会,以及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火神祭祀和中元节河灯更为珍稀。这些传统节日本身是一种文化,更是很多文化的载体,许多传统文化通过这些节日得以展现出来、传承下去。

  享誉国内外的冀中笙管乐会社

  廊坊拥有丰富多彩的冀中笙管乐会社。目前,在廊坊的2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的冀中笙管乐会社高达9项。

  廊坊的笙管乐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源于宫廷。这些冀中笙管乐会社大都创建在明中后期,个别的出现在明末清初。很多会社至今保留着明清两朝的一些乐器,如固安小冯村音乐会存有明宣德五年的五爪龙铜钹,霸州北燕家务音乐会保存了有400余年历史的云锣,广阳艾各庄音乐会至今保存着明宣德年间的铜钹和云锣,文安西滩里音乐会保存了有300余年历史的九孔管,固安屈家营音乐会有清康熙时期的八孔玉管,霸州胜芳南音乐会有清朝时期的大鼓及茶挑、牛角灯等。廊坊的冀中笙管乐与宫廷的渊源并不止于此。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皇帝将几百个世俗音声中的曲牌颁赐给了寺院和道观,后来僧人和道士将这些曲牌传给了民间音乐会社。由于当时交通所限,这种音乐模式多围绕在北京周边的冀中地区出现。这也是廊坊地区最早的音乐会出现在明中后期的原因,也能解释在没有现代录音、录像设备的情况下,为什么《八板》《琵琶令》等传统曲牌会成为当时冀中笙管乐的流行音乐。

  其次,技艺高超、流派纷呈。现在,廊坊的冀中笙管乐会社依旧采用古老的工尺谱为记谱方式(很多音乐会社保留着清末民初的老工尺谱本),靠师徒间传统的口传心授来进行传承。由于方言和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造成每个音乐会社在传承上各具特色,即便同一个镇上的两档音乐会演奏同一首曲牌时,都会有所不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共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给予乐人高度自由的特点。廊坊的冀中笙管乐会社技艺精湛。其中,胜芳镇南音乐会掌握和传承着中国古老的翻七调技艺,这种演奏技艺目前在全国其他的音乐会社早已失传。另外,廊坊的冀中笙管乐演奏风格流派纷呈,固安一带的音乐会具有京音乐风格;安次和永清一代的音乐会节奏欢快、活泼俏丽;霸州和文安一带的音乐会沉稳大方,颇有宫廷音乐的遗韵。

  再次,廊坊的冀中笙管乐会社数量众多,分布于廊坊全境。旧时,在廊坊城乡的每条街道和每个村庄,都会有一支甚至多支的笙管乐会社。据初步统计,文革前廊坊至少有200余支笙管乐会社,现在也能接近百余支,并且有36支会社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中。目前,廊坊地区的冀中笙管乐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学界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的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问世,经常有各地的音乐会受邀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演出。作为廊坊非遗文化的典型,这是廊坊值得炫耀的文化。

  文化的核心力量——传承人和志愿者

  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历史上,廊坊曾涌现出很多艺术大师,如曲艺界的骆玉笙和朱大官、戏曲界的鲜灵霞、武术界的董海川等。今天,廊坊非遗传承人中出现了不少被业内人士尊为大师级的人物,如胜芳镇南音乐会会首胡德明,他是一位“会比天大”的人。在廊坊的各个非遗项目中,德艺双馨的传承人比比皆是,如秸秆扎刻的徐艳丰、花丝镶嵌的马福良、脱胎漆器的许晓芳等。(任利红 马雅雯)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