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文化之城
廊坊民间习俗中的岁时节令
发表时间:2017-02-22   来源:

  今年一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廊坊位于冀中地区,历史上属于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独有的文化传承。民间的岁时节令正是体现着弃恶扬善、五谷丰登的愿望,可以感知社会发展的脉搏,内涵十分丰富。

  风俗习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在沿袭中变化,它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社会和人的精神面貌。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辖2区8县(市),由于三河、香河临近北京,与安次、广阳、固安、永清、霸州、文安、大城等县(市、区)又有不同,大厂回族自治县属于少数民族县,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习俗。

  春节:此为新年第一日。清早合家长幼夙兴洗漱,燃放鞭炮。旧时须先祀神祭祖先,其后拜尊长。第一顿饭要吃饺子,有的人家在除夕夜里就包好。包饺子一般要留下少量的面馅,取年年有余之意。有的家庭吃饺子时在饭桌上多放副碗筷,以望新的一年里增添人口。天亮后,村中乡邻戚故互相拜贺,俗称“拜年”。

  拜年尤以新媳为忙,由婆婆或长嫂领队,挨门拜,既拜了年,又为新媳妇作了引见,以便将来邻里和睦相处,互相照应,辈分较高的,一般在家里受拜,男子也有头天晚上拜除夕的。未出嫁的女子不拜年。有长辈在年前故逝的人家要关门闭户,称“守孝”。

  在安次地区大年初二的晚上要送走祖宗神灵,把牌位在烧纸时一起烧掉。部分地区初二这天还有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的习俗。初三初四妇女禁作针工,初三作针工者“伤夫守寡”,初四做针工者“断子绝户”,实为给辛劳了一年的妇女放假,亦取家口兴旺之吉。

  初五俗称“破五”,“破”指烂事、乱事、财源不旺、庄稼欠收等不顺心事。这天要吃饺子,把这些不顺心事全都“包”起来,今年不要再出现。故而饺子要捏得紧而又紧,严而又严,免得煮破。

  初七初八不许作针工,传说“七七八八,老鸦拔苗”,作针工的动作像拔苗,老鸦学了就会地里实施,这日子吃饺子或菜饽饽,“包”的动作名为“捏老鸦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古称上元。廊坊从古至今就有在元宵夜挂彩灯的习俗,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家家户户吃元宵,是夜放灯,各家把自制的花灯挂于门外。若是夜有雪,则称“正月十五雪打灯”,象征丰收在望,倍加喜庆,逛灯人将会更多,可以说是农历一年中最为繁盛的节日。

  正月十五、十六日散灯科儿。用竹骨宣纸糊很多开放着的莲花,中间放一条浸过食油的捻。晚上到河边、井台、十字路口、树叉,乱葬岗点燃油捻引燃莲花,引得大人小孩围观,热闹非凡,据传此是为超度溺水、投井、上吊、夭折的冤魂怨鬼,这些鬼魂抓住灯科儿后便可脱生而去。

  花会表演是元宵佳节的一出重头戏。高跷、舞狮、旱船、秧歌、中幡等民间演艺队伍走村串街,或在指定场地表演。霸州胜芳元宵节摆会由成立于宋末元初的胜芳乡艺总会来组织。元宵灯会与胜芳花会的历史相当,从正月十三开始,胜芳的元宵灯会与胜芳花会相互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

  正月十六日这天,农村的孩子们到村外拾柴、点火、迈火堆,俗称“烤百病”。妇女在这天要带着孩子回娘家,俗称“走百病”,以求新的一年全家平安吉祥。

  在香河一带还有正月十五请周公的习俗,天蒙蒙亮时到村外井旁,围着井正转三周,反转三周,然后用十几根筷子在井旁搭一个架子,边搭边祈祷,问一年内的吉凶祸福、旱涝丰歉。最后不断地说“请周公坐到我家炕头。”之后收起筷子赶紧回家,不让别人碰见。

  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民谚有云“二十五,刮东风,豌豆大麦不收成”,每到这一天,人们争着早起,有“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的谚语,提示人们只有艰苦劳动才有丰硕收获。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黎明前用灶膛灰在院内撒成圆圈,呈囤形,内置少许粮米,覆以砖瓦,谓之“打囤”。同时,在仓房用小米饭、杂面汤作供品祭祀仓官,以祈丰收。在农村,中午食小米饭炖豆腐。

  商贾之家亦打囤,但砖下压的是钱,此俗已鲜为人知。二十五夜里禁灯,传说是夜是”老鼠娶亲”的良辰吉日,点灯干扰了老鼠的好事,会激怒它们来报复,此俗已绝迹。

  太阳生日:二月初一是“太阳生日”,人们要为太阳祝寿,供事简单,院中放一桌,供品只一烧饼(或烙饼)油条,再烧上几柱香。磕头的是老妇,供品由儿童享受。这一天女人不做针工,否则,房上会掉下蛇。忌针工之日,实为整年辛勤操劳的妇女变相放假。

  土地节 龙头节:农历二月二日是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节日。相传这天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为社日,祭祀大土之神和谷神,求保一方平安和年谷收成。唐代以后,这天祭祀土地公公就逐渐取消。大部分地区二月二有剃龙头习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给孩子剃头。在大城县这天妇女休息,不动针线,恐扎了龙眼。

  由于二月初二日离春耕之时已经不远,人们需要春雨播种,便把目光转向了龙。这时百虫已经出蜇,龙也该复苏了,人们便称二月初二日是龙抬头的日子。在文安家家早起包饺子,并摸黑用擀面杖砸炕沿、砸房梁,边砸边念:二月二砸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砸房梁,蝎子蜈蚣往里藏……

  这天吃什么饭都可以,但必须说出与龙的联系有什么好处。吃烙饼,饼是龙鳞——可免皮肤病,免生疮;吃面条这是龙须——可以长寿;吃饺子,这是龙耳朵——可免冻坏耳朵,并保“耳聪”;吃鸡蛋,这是龙眼——可保“目明”;吃米饭,是吃龙籽——能数数、记数、智力高等等。

  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日在古代是个重要节日,为“上巳日”。《周礼》中记载,由女巫掌管这个节令,在巳时到水边盥洗以除不洁,古代称为祓除。另外,道家定这天为文昌大帝的生日,仕子们聚在文昌庙祭祀,以赛诗文。这个节日是最早的传统青春节、卫生节、文明节。在大城县城,女士结队去踏青,今人亦多于此日春游。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隐居于绵山不出。文公悔悟,烧山逼介出仕,介抱树被焚身亡。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被焚日禁火冷食,以示悼念。后相沿成习,把这一天称为寒食节。今清明节与寒食节已合为一节,人们已经不吃冷饭,但民俗依然流传着清明节前一两天上坟祭祖的风俗。

  清明节:冬至后一百零六天即为此日。清明节有两个含义:一指节气;二指节日。从节气讲,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的第五个节气。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即农历二月底三月初,太阳黄经15度时交节气。这时,风和日丽,冷暖宜人,草木萌芽,柳绿桃红,大自然充满生机,呈现出一派清新明朗的景象,正是春播大忙季节。正如农谚所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节是廊坊地区的重要节日,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清明前后,天气难得清明,民间素有“清明难得清”的说法。人们在这天要扫墓祭祖、添坟土、烧纸。清明节虽有定日,但前十天,后十天内都可过清明节,旧时,多在这天举行踏青活动。

  泰山神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泰山神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旧时在廊坊农村有纪念天齐神庙之说。建国后此节消失。

  城隍爷生日:四月四日是香河县城隍爷生日,这天要把城隍爷藤制座像用八抬大轿由庙中抬出来,送到北门外北岗村南的“行宫”中,曰为“出巡”,仪式隆重、热烈、严肃。鼓乐齐奏、鞭炮震天,全套执事。到行宫里住四天。面朝行宫庙有一台大戏,一唱四天。回来时,仪式照旧。

  泰山娘娘生日:农历四月十八日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生日,大城县西留各庄碧霞宫举办寿诞法会,信众集体行三拜九叩大礼。道士、道姑设坛参神诵经、唱赞礼拜,诵读《天仙圣母源留泰山宝卷》,其场面恢弘肃穆。茶棚会展示20多幅泰山娘娘、十殿阎君、韦驮等神像挂图供信众参神上香,祈福还愿。

  药王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生日,在香河县从四月初一开始,各村花会“起印”集中财物,准备登平谷县丫髻山,向王二奶奶进香。四月十五到四月二十八,香河县城东门外十几座庙,都大开山门,烧香、叩头、祈祷、许愿、还愿的络绎不绝,各村花会挨着踩庙门,香河人把这叫做“四二八庙”。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是民间的重要节日,俗称“五当五”,是民间悼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日子。旧时家家都在门口挂桃枝、柳枝、艾蒿、纸葫芦,小孩子带五彩钱,大人带荷包,都是为了祛恶避秽。这天,要用粘米、苇叶包粽子吃,随着时代发展,粽子也由节日供品,演变为具有民族传统风味的时令食品。

  伏日:农历五月初是夏至节气。夏至虽不是节日,但此日有俗,是以夏至日吃饺子流传至今。农谚说:夏至拔麦,争秋夺麦。端午节正是夏收夏种的大忙时节,农民日夜抢收抢种。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旧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之俗。现在农村城市仍有过伏日吃时令饭的习惯。

  谷秀节:农历六月六日,北方谷类抽穗,故有“六月六,看谷秀”的民谚。一般农民仍遵守旧谚,此日下地看庄稼,估计年成。这一天民间也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有洗浴和晒衣服、被褥、书籍的习俗,寺庙要做晒经会。

  火神祭日:胜芳乃水乡之地,芦苇茂盛,草行业发达。因此,当地人怕失火走水,而特别重视火神祭祀。每到农历六月二十三,是胜芳镇祭祀火神的日子。胜芳人认为《封神演义》中火烧西岐的罗宣为火神,称之为“火神爷”,是胜芳当地的主神。整个过程包括:迎神、敬神、送神三个环节,期间胜芳镇内外的一些民间花会组织都会前来献艺祭拜。

  雷神生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神生日,又为二郎神生日,荷花神生日。建国后,这一天是荡游艇、赏荷花的日子。在香河县人们会到城里关帝庙看热闹,戏楼上有大戏,旗杆顶上挂起绣有“大丈夫”三个大黑字的庙旗,正殿里明灯火烛、香烟缭绕、磐声经声交融,绵绵不断。

  立秋:在六月中旬,是农事节气不是节日,但立秋这天尽量要吃肉,名曰“添秋膘”。旧时有长工、学徒工的家,更要不忘“添秋膘”,否则,于东家极不利。廊坊地区民间有一句顺口溜:“过立秋,把扇丢,再摇扇子真没羞。”这说明天气开始转凉。

  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相传牛郎为河鼓星,织女星与之隔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得相聚一夜。这一天女孩子们聚在一起做女儿会。中午时分,女孩取一碗水在日下晒,水上微生膜时,轻轻将绣花针浮在水面上,看碗底的针影测知自己的巧拙,晚上向织女祷告乞巧,人们也称这天为女儿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源于南北朝。道教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说这一天地官要捡搜人间的善果,与众神确定人间的劫数,检点恶魔的数目,因而各道观做法事,日夜育经,超度鬼魂。民间有钱的人家请僧道超度先辈亡魂,一般人家也要焚烧祭品。这天夜里村中各路口要点灯,放河灯,意为在黑暗中的鬼魂照路。建国后这项活动消失,但在这天祭奠去世亲人的习惯在廊坊地区仍有保留。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廊坊地区春节后的第二大民俗节日。这天晚间在庭院中用月饼瓜果祭月,全家宴饮赏月。建国后祭月等旧习俗已除,节日期间亲友送月饼、瓜果、酒等礼物,以祝贺家好圆月。这天夜间如有浮云遮住了月亮,不但不会扫赏月之兴,相反会激发兴奋,更添乐趣,因为有“八月十五云遮月”预兆明年好收成的说法。

  按民间习俗,月圆人团圆,妇女必须回婆家,外出男人尽量赶回家。正如童谣所唱:中秋节,月儿圆,家家户户人到全。中秋佳节,亲人团聚,家中洋溢着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欢乐气氛。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称重阳节。古人皆蒸糕相馈,酿酒贺节,文人登高赋诗。这一天家家登山赏菊饮花酒,头插茱萸,以除避邪灾。旧时九月九日吃重阳糕,天明时将发糕切成片,放在儿女们头上,祝孩子们百事皆高。

  寒衣节:农历十月一日称寒衣节,俗称“鬼节”。民间在这天晚上都焚烧纸衣祭祖先,称之“送寒衣”。纸衣多为用腊花纸制做。近几年,这一旧俗在市区有蔓延,而且出现了一些专业制品,销售纸衣、纸被褥,“冥币”等祭品的摊贩。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这天起白天一天天变长。汉代以后,朝廷特别重视这个节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这天受群臣朝贺,其仪式如同新正。原因是冬至这天为一阳始生之时。建国以前,这天要关闭城门,断绝行人,停止办公,以效法古代万物蜇藏。

  腊月:十二月又叫腊月,为一年之末。腊,本是古时在阴历十二月祭祀的名字,始于周代。秦时以十二月为腊月,后世因之。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压米花、瓜籽、花生。人们说:“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没有病”。清代,官府衙门于腊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办公,到次年正月二十日开印理事。民间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民国成立,执政者曾提倡过公历新年,但人们积习久远,无人响应。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曾强令民众在公历元旦那天贴春联、吃饺子、团拜,但未能推行开来,百姓仍依旧例过传统年节。

  腊八节:民间在这天清晨食“腊八粥”,以祭祀万物之神。并用此粥抹于果树,喂食禽畜,以祈来年五谷丰登。单就食腊八粥是源于佛教。在廊坊域内也有食“腊八粥”教育人们勤俭持家的传统。在香河,人们要早晨早起到水池中去凿冰,把碎冰块分放在门墩上、锅台上、柜底下、炕底下,象征着“遍地白银”。

  腊八醋:这天要把蒜剥光洗净,浸在醋坛里密封好,到除夕夜打开,佐着饺子吃,成了酸辣兼有的“腊八醋”。其实这种醋什么时候做都行,只是旧时一般人不到过年吃不上饺子,做了没用。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之日,境内的春节活动一般始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俗称过“小年”。 过了腊月十五,人们就开始缝制新衣、碾米磨面、杀猪宰羊准备过年了。廊坊流传一首民谣:“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酉’(春联);三十吃饺子,晚上坐一宿。”这首民谣像个日程表,把敬神和搞卫生、吃喝等过年的准备活动开列出来。

  除夕:农历腊月最后一天,寓旧岁至此而除之意。这天的午饭(有的地方是晚饭)叫年饭,这是一年之中最为丰盛的一顿饭菜,主食必有发面馒头(或花卷、发糕一类),取“发”意;副食必有鱼,意在“年年有余(鱼)”。外出就职、务工、经商者都要赶回家吃这顿全家团圆的年饭,这顿饭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没有外人,出嫁的姑娘要到婆家,不能看娘家的灯。这天的傍晚要“请神”,“请祖宗神灵”,还要放鞭炮、穿新衣,设香烛祭酒。

  “守岁”是过年的又一项重要活动。除夕日落之后就是除夕夜了,大红灯笼高挂于门前院内,人们任意踩踏在散放于屋外的芝麻秸上,兴高采烈地听着劈哩啪啦的声响,称为“踩岁(碎)”。一家人坐在一起,有的包饺子,有的聊天,有的玩耍,通宵不眠,叫做“守岁”。午夜子时,鞭炮齐鸣,一家人按辈分长幼,依次拜年辞岁(小辈给长辈叩头,以感激老人的养育之恩并祝老人长寿),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之后全家吃饺子(适“交”“子”时)。有的地方在黎明前吃饺子,叫“五更饺子”。(谷硕)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