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文明家庭
[河北] 大城县里坦镇李大木桥村李岳华“蔬果大棚”富农民
发表时间:2015-03-31   来源:廊坊文明网

  “这茬黄瓜苗已经开始结小黄瓜了,再过10天就熟了,到时候你们再过来看。”在大城县里坦镇李大木桥村的一个黄瓜大棚里,村支书李岳华向记者介绍,“咱农民就靠它发家致富!”

  李岳华今年60岁,2005年至2014年期间一直担任李大木桥村村委会主任。今年,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说:“担子更重了,得带着全村把日子过好。这几年,村里的大棚红火起来,我和其他村干部就琢磨着得把大棚这件事搞起来!”

  村里的厂子成了“夕阳产业”

  上世纪70、80年代,李大木桥村有人干起了蜂窝煤机配件加工,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到90年代,村里干蜂窝煤机配件加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靠这个发了家、致了富。不过近几年,随着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蜂窝煤机配件的市场需求渐渐缩小。用李岳华的话说就是“走下坡路,成了夕阳产业”。于是,2007年左右,已经是村委会主任的李岳华和其他的村干部就开始探索、考察,想为李大木桥村开辟出一条新的致富路。

  “那时候村里有人种蔬菜大棚,我们就想着也试试。”李岳华说,“当时也担心,怕没有市场。”

  经过摸索,李岳华总结出几点种植蔬果大棚的可行性条件:临近沧州青县,青县的蔬果大棚种植发展早,技术成熟,是学习取经的好地方;市场需求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蔬果的需求增多,种植的蔬果不仅销往北京、天津,还销往内蒙古、东北等地。销售农药、化肥的商家通常是先供货、待农民回本后再收钱,农民的种植大棚起点低,成本低。

  给大棚种植创造条件

  要让大棚种起来、种得好,李岳华可没少动脑筋。李大木桥村村西地里都是土路,赶上下雨天,大棚里的蔬果根本运不出来。村党支部委员段春生形容当时的情形:“菜运不出来,就得烂在地里,农民就白干一场,所以就用牛车拉,实在不行,就人拉。”2014年,李岳华和当时的村干部向县里申请给村西铺了一条砖路。这条砖路有1000多米长,虽然不起眼,但却解决了临近大棚的运输问题。

  村东南的地势低,容易涝,积水排不出,李岳华就和大家一起动脑筋,投入7、8万元铺排水管道、挖排水沟。为保证灌溉,他们还准备延伸村里的管道,增大灌溉面积。

  说到这些,李岳华说,这些事能实现,除了村干部前前后后奔走,更离不开镇政府和县里相关部门的支持。

  现在李大木桥村300多户村民中有60多户有了自己的大棚,除了自己种植,忙时还要雇人,因此村里200多人都在种大棚,村里大棚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300多亩。2013年、2014年,李大木桥村的蔬果大棚种植发展迅速,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蔬果大棚富了村民

  3月18日,记者走进种植户唐寄超的大棚,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黄瓜秧,秧蔓上已经结了不少一指长的小黄瓜。唐寄超31岁,种植大棚两年,他和妻子以及老父亲一起管理着自家6亩半的大棚,农忙时还需要雇4、5个人。唐寄超说:“每年一亩地收入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这是纯利润。以前在外打工,家都顾不上,现在种大棚不仅赚钱还能守在家里,心里更踏实了!”

  因为种大棚需要雇人,村里平时闲着的妇女们就加入到了大棚种植的队伍中。一天工作8小时,工钱80到90元不等,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元。于是村里闲聊、打麻将的人少了,去大棚干活的人多了。“村里的妇女们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在实践中自学成才,成了掌握技术的‘专家’。”村党支部委员刘增秋说,“大棚一种起来,真是给村里解决了不少剩余劳动力。”

  说到未来的发展,李岳华想法挺多,说要建成一个“蔬果大棚村”。李岳华说:“虽然现在还是有一些村民处于观望状态,不过他们也多次找我了解有关种植大棚的情况,有意加入进来。”目前李大木桥村主要以种植黄瓜和甜瓜为主,随着效益的增加,村民也决定积极推广新品种的种植。李岳华还说,下一步就是不仅要让更多村民种大棚,还要种出自己的特色,以后还要种绿色蔬果、有机蔬果。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