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讲文明树新风
马金元:半世纪光影定格 拍家乡时代画卷
发表时间:2019-12-11   来源:廊坊文明网

  有人爱好摄影,一路前行,不愿放过每个精彩的瞬间,骑行90公里,只为奔赴最真实的现场。

  有人“退而不休”,76岁高龄仍对工作热情似火,即使疾病在身,却依然执着。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三河摄影家马金元。

  马金元,1943年出生于三河市泃阳镇北关村,曾在三河市文化馆、三河市委宣传部、三河市文明办、三河市文化局等单位工作。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他拍下10万张反映三河变化的照片。他曾任《河北日报》特约记者、《中国改革报》记者、廊坊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三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是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体育记者协会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被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级摄影师”,并被授予“中国百杰摄影家”称号。

  谁说暮年不芳华。从工作到退休后,马金元一直走在摄影路上,他用光影讲述岁月故事,用初心致敬新时代。

  身背相机包脚踏自行车,用镜头记录三河变化

  马金元并非摄影专业出身。1969年参加工作后,他从事群艺和文化宣传工作,不久,他接触到了摄影艺术。

  “那时,廊坊要求每个县域必须配备专职摄影人员。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经过了短期的培训后,就正式上岗了。过去的老式照相机全靠手动对焦,特别考验技术。如果成片特别好,我得赶紧把光圈、快门等数据记下来。这叫‘干中学’。”马金元回忆说。通过学习、实践,以及参加业务交流活动,马金元的摄影技术日渐成熟。

  从事摄影工作期间,马金元始终保持工作激情。不管酷暑严寒,只要有采访任务,他立即背起相机包,骑着自行车奔赴现场。他走遍了三河市(县)的党务、政务领域,还经常深入到乡镇农村、工矿企业、城内社区,对三河的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及时、真实、客观地记录。他的作品经常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在那个年代,摄影工作看似新奇实则辛苦。有一天,马金元接到了两个采访任务,他先是骑自行车前往孤山公社(今位于三河市高楼镇)拍摄,然后再去三河市皇庄镇西达屯村拍摄,行程共计90公里。马金元清晨从家出发,回家时已经是夜里9点,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双腿累得都站不住了。“幸亏年轻时身体好,不然真扛不住。”马金元笑着说,“任务必须按时完成,任何困难都要克服。赶上下雨下雪,还要保护相机。”

  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随着摄影器材的变化,马金元镜头下的三河也发生着改变。三河市蒋福山是燕山的余脉,光照充足,水土肥沃,是冀东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是马金元经常探访的地方。在他的照片里,有群众改造良田的汗水,有辛苦耕种的泥水,也有喜迎丰收的泪水。如今,蒋福山从贫困山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丰收时节瓜果飘香。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每次带着摄影同行进山采风,马金元都感慨万分。

  负责制作宣传橱窗 40年间刊登近600期内容

  2002年,马金元从三河市文化局副局长任上退休。本应颐养天年的他,仍利用摄影专长,继续服务社会。

  当时,三河市委、市政府大门南侧有12个宣传橱窗,用来宣传三河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农业发展变化、乡镇企业经营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效益、各级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等。照片及说明词需要每月定期更换,工作量很大。三河市委宣传部领导找到了马金元,希望他继续像在职一样,高质量完成工作。

  马金元没有丝毫犹豫,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务。每天,他跑城区、进会场、下乡镇、去田间。从策划、拍片、撰写说明词到更换橱窗,他一个人完成多道工序,劳心劳累。但他不叫苦、不喊累,默默耕耘,快乐地工作。

  2004年7月的一天,马金元听说新集镇刁庄村的一家企业经营得很好,而且取得了一项发明专利。这时,61岁的马金元坐不住了。第二天,他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地从县城向25公里外的刁庄村赶去。

  当距离该村还有半公里时,砂石路面坑坑洼洼,加之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路面多处积水,十分难走。实在骑不动了,马金元就下车喘口气,再推着车走。到了目的地,汗水、泥水早已打湿了他的衣服,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拍摄。企业负责人看到马金元年龄较大,工作还这么认真,很是感动,对他赞不绝口,非常配合拍摄工作。

  退休前,马金元就负责制作宣传橱窗,退休后,他依然坚持这项工作。近40年来,他制作了近600期内容,从没耽误过一期,也没有出现过一处错误,圆满地地把三河市的大事、好事宣传了出去。不少看过展览的市民称赞说:“马金元退而不休,真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带病坚持工作 5年时间搜集整理4万余张老照片

  2015年,三河市有关部门为了将全市珍贵的老照片归档保存,决定由马金元牵头,负责此项工作。72岁的他二话不说,立即投入到整理工作中。

  马金元首先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搜集齐全,然后再分门别类、科学整理、造册登记。最终制成电子版,给予现代化归档保存。整理工作千头万绪,马金元始终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哪怕身体不舒服,也依然咬牙坚持。

  一次,因为忙工作忘了服药,马金元的血压升高了,出现了头痛、头晕的症状,他吃了两片降压药,就又投入到工作中。2019年10月的一天,他得了急性膀胱炎,发起了高烧。为了不影响工作,每天上午,他坚持整理照片,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后,他再到医院输液治疗,先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他的病情才到得好转。

  为了让老照片尽可能地多地归档保存,马金元还利用自己的人脉,给三河市和廊坊市的老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和新闻工作者打电话、发微信,寻求帮助。通过多方面努力,他又搜集到了上百张其他人拍摄的三河老照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来,马金元和同事搜集整理了4万多张老照片。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来三河视察、慰问的照片;有浩然、新凤霞、吴祖光、乔羽、朱明瑛、赵丽蓉等文化文艺名人来三河慰问演出的照片;有抗日民兵英雄姚成宝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加农业劳动的照片;有农民在实行大包干后争先下田耕作的照片等。经过马金元的挖掘整理,这些尘封多年的老照片重新面向世人,再次唤起了大家的记忆。

  马金元不仅全力搜集整理老照片,还在让老照片服务社会、服务现实生活上下功夫。2018年,三河市委宣传部、三河市文联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砥砺前行——奋斗者的足迹”主题图片摄影展,急需一批老照片。得知这一消息后,马金元马上为展览举办方提供了200余张有价值的老照片。此外,他还为河北电视台、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三河市政协、三河市委党史研究室、三河市博物馆等单位提供重要照片700余张。

  半世纪结缘光影,摄影人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是摄影人的初心和责任。除了家乡三河,马金元还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拍摄了不少佳作。

  1985年、2008年,马金元在廊坊成功举办“马金元西南行个人摄影展”和“马金元摄影艺术展”。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作品《在欢乐的节日里》获中国香港《摄影画报》金奖;作品《苗家秀女》获日本写真作家协会优秀奖;作品《金色童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生活”专题摄影展;作品《喀纳斯秋韵》在“辉煌中国·第二届海内外书画摄影家作品邀请赛”中获金奖;作品《大漠之舟》获中国“文艺复兴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金奖。在马金元的摄影作品中,他把豪迈和激情,精心和细腻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6年,马金元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编辑出版了《马金元摄影作品选集——光影情》。这本影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的个人事迹及作品还编入了《中国摄影家全集》。

  除了摄影,马金元还喜好音乐、书画。2011年,为保护一度消失30年的传统曲艺、三河市特有的省级非遗——燕山大板,马金元创作了唱词《辉煌盛世庆升平》;他的多幅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赛事中获得金奖。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2018年,马金元就是三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为培养摄影新人,他多次组织采风活动和经验交流活动,向后辈无偿传授经验。在他的帮助指导下,一些摄影爱好者进步较快,拍出了很多高质量、受欢迎的作品。此外,他还担任廊坊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多年,为廊坊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12月11日,在三河市文联举办的“三河市文艺繁荣奖”颁奖仪式上,马金元从时任廊坊市委常委、三河市委书记韩占山手中接过“三河文艺繁荣特殊贡献奖”奖杯。这个沉甸甸的奖杯是对他光影人生的最大肯定。

  “我会继续发挥余热,留住家乡最美的景象。”采访最后,马金元说。如今,76岁的他仍走在“热爱三河、拍摄三河”的路上,努力实践着“老骥伏枥发余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用光影记录新时代的中国梦。(通讯员 马茂岩 王春良 记者 武香君)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