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室内南音乐会的乐曲声古朴大气、婉转悠长;武术教室里,一个个功夫小将出拳刚劲有力、踢腿虎虎生风;艺术教室里,一盏盏胜芳花灯初见雏形……开学以来,霸州市胜芳镇红光小学结合当地特色民俗,开设胜芳花灯制作、武术、古音乐等传统文化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内心。
步入教学楼,音乐声从音乐教室中传来。笙管合奏、云锣相合……一曲极富传统韵味的古音乐让大家仿佛穿越千年。“这是胜芳南音乐会,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胜芳镇民间文化的一张代表性名片。”霸州市胜芳镇红光小学校长刘雪霜介绍。
10人组成的乐班中间,三年级学生杨艺轩演奏得格外认真。一曲终了,胜芳南音乐会传承人杨梦喜告诉记者,南音乐会走进红光小学至今已经9年了。“现在学员中有10多个小学生。我们的乐谱是传统的工尺谱记谱法,传承到现在没有经过大的改动,曲谱都保持原样,演奏者们能把同一个曲牌翻七个调。我们今天演奏的是《八板》,现在孩子们经常演奏的有《山坡羊》《大走马》《小走马》等曲目。”
目前像这样的非遗社团,在红光小学有7个。一所乡村小学,为什么开设这么多非遗社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首先得从胜芳镇的非遗传承说起。”刘雪霜告诉记者,胜芳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目前拥有几十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该镇不断加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同时在胜芳镇民俗爱好者及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努力下,胜芳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步展开。
2017年6月,胜芳镇红光小学成为霸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几年来,我们学校结合特色民俗,将胜芳高跷、南音乐、胜芳花灯、胜芳传统武术、传统腰鼓、胜芳传统美食、胜芳布艺等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遗社团,让同学们从小爱上传统文化,自觉学习非遗、传承非遗。”刘雪霜说。
学校把课外服务时间作为每个社团的固定活动时间,既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也有效提升了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同时,在放学后和节假日,学校还作为非遗传承基地,将场地义务向所有学生开放、免费学习。
“这种形式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大力支持。”刘雪霜介绍,孩子学习非遗项目都是免费的。南音乐的乐器、踩的高跷都是各会免费提供,甚至连每次制作花灯、布艺、元宵等所需要的材料,也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前准备,免费传授。
“每次去讲课,我都准备好所有材料,手把手给孩子们讲授各种花灯的制作方法。另外,我还会给孩子们讲解各种非遗知识和胜芳的历史文化,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三楼花灯制作教室中,胜芳花灯传承人牛俊启说。
每年胜芳春节的出会摆会活动,在校中小学生就是主力军,红光小学的学生更是踊跃参加。四年级学生郭舒航从5岁开始加入胜芳小车会,每年都参加花会表演;六年级学生李文博参与胜芳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表演。孩子们都以参加各个非遗社团为荣。“学校每学期都会颁发‘非遗小明星’奖状,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各类非遗活动。全镇40多道传统花会,我校就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刘雪霜说。
“家乡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从小要给孩子们播种。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学习非遗,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拓宽了他们的眼界,于潜移默化中种下一颗传承的种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后继有人,真正做到了薪火相传。”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