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百岁将军孙毅
发表时间:2010-11-06   来源:

  

  

  孙毅(1904-2003),原名孙俊明,绰号孙胡子,河北大城县北关村人。1904 5月12日出生,16岁外出谋生,当兵入伍,后任国民党26路军25师中校参谋。1933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2月14日,孙毅参加了赵博生、董振堂等人领导的宁都起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先后担任过红一军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他先后担任红5军团14军谍报科长, 41师、 38师参谋长,冀中军区司令员等领导职务,曾得到毛泽东、朱德、叶剑英、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教诲、赞扬和帮助,并结下了深厚情谊,是一位为党和人民立下卓越功勋的老将军。他军政文化素质很高。一生勤奋治学,学识颇深,是武将,也是儒将。抗日战争中曾先后担任过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大队大队长和晋察冀军区抗日军政干校校长,1940年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长。在浴血奋战的沙场上,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校部副部长等职务,长时期从事办学或主持全军院校教育训练工作,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教育家,享有“华夏名将,学府高师”的美誉。

  

  1934年 2月,孙毅调任粤赣军区红22师参谋长,在此期间,适逢毛泽东到该师调查研究,孙毅同毛泽东相处十个日日夜夜,毛泽东同他谈天说地,亲手教他起草作战命令,使他终生难忘。长征开始时,孙毅任教导师参谋长。1936年春,红军强渡黄河东征,孙毅担任渡河司令,三四昼夜亲临渡口负责指挥,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上级首长嘉奖。西安事变之后,孙毅任红一军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115师343旅参谋长、115师教导大队大队长、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校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长、抗大二分校校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等职。1944年10月,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受到毛主席接见。1945年 4月,被选为七大代表,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  

  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军委军校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出版部部长、总参军训部副部长。1955年,孙毅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打成“三反分子”,并于 1969年7月,被下放西安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劳动锻炼。粉碎“四人帮”之后,孙毅的冤案得到平反,1978年6月,他重新工作,被任命为解放军参谋部顾问。1983年,当选全国政协常委。1985年3月,在他个人多次请求下,孙毅被免去总参顾问职务。孙毅以党的事业为重,为党的大局着想的精神,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评价。  

  1988年9月离休后,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青少年教育事业上,担任了总参青年工作顾问,是6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名誉教授。他为青少年讲故事、作报告、邮寄书刊、书写条幅,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1987年,孙毅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1988年6月1日,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和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授予他“热爱儿童”荣誉奖章。  

  孙老生性刚正。既铁骨铮铮,又虚怀若谷。他戎马一生,历经坎坷,逆多顺少。红军长征出发时,他是军委教导师参谋长,本应有他一匹马。可分马会上,当洋顾问李德听说他是旧军队起义过来的人时,拿起笔就把他名下的“马”勾掉了。对此他不仅没有怨言,反倒幽默地说“没了四条腿,我还有两条腿嘛”,硬是靠双脚一步步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如同梁山泊好汉排座次一样,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毛泽东主席当时诙谐地讥讽那些斤斤计较的同志,说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而孙毅则不然。他主动给组织写信,说“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后来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同等资历中他是偏低的。“文革”中,他是全军第一批受到冲击的高级将领,含冤受审被批斗,下放劳动“靠边站”,整整12年。“文革”后他恢复工作担任总参谋部顾问,任职不久便接连三次向总参党委写出辞呈主动让贤,他还是全国政协常委中第一个主动请辞的中共党员委员。他这种对党忠诚,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誉,从不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高风亮节,赢得上下左右的普遍尊敬。  

  然而,孙老更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晚年。离休后,尽管年事已高,仍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常年坚持为青少年作报告讲传统,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教育下一代身上。他还四处奔波,自费收集资料,撰写革命回忆录。他来到灵寿县的陈庄、张家庄、韩信台一带,追寻着当年抗大二分校在这里艰苦奋斗的足迹;他来到河间市当年冀中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回顾冀中军民在解放战争中为争取最后胜利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他不辞辛苦来到黄骅市造访领他走上革命征途的老师——赵博生的故乡;他不顾年迈去高台看望在九泉之下的革命战友董振堂。为了撰写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赵博生的传略,他亲到江西宁都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近万字的回忆录《忆博生》,被全国政协文史编辑组誉为“史料撰写中求实的范文”。近几年,我研究保定军校及其人物,在写《宁都起义:赵博生与董振堂》一章时,不少地方就采用了孙老的劳动成果。特别令我难忘的是,去年四、五月份,当我准备在保定军事学堂开办一百周年之际,把我写的保定军校人物大结局系列稿结集出版时,孙老不顾年迈,兴致勃勃,泼墨挥毫,为该书题写了“中国近代军事将领的摇篮”的题辞,字体苍劲有力,很难想像竟出自一位99岁高龄的老人之手。尤其他那四枚印章,右上方一枚为“开国将军九十九叟章”,右下方为人头肖像“长征人”;左下方两枚,一为“胡子将军”,一为“孙毅”二字。整幅题辞,布局合理,字章珠璧,相得益彰。我见之感动不已,随写了一首顺口溜云:“百年风雨史存痕,正邪交织华夏魂。群雄地下倘有知,读此应谢孙将军”。现在这幅字保存在保定军校研究会资料室。同仁们说,现在孙老走了,我们要把它装裱起来,捐赠给保定军校纪念馆,让它和更多的观众见面,以示不忘孙将军对军校研究的关怀。 

  老将军从总参谋部顾问岗位退下来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工作中,至今仍然担任全国各地60多所院校的校外辅导员或名誉校长。孙老为人真诚,办事认真,不愿作有名无实的“聘书顾问”,而是扎扎实实地去办社会公益事业,扎扎实实地去搞校外辅导活动。孙老的工资,除了交够家里的伙食费,每月向“希望工程”捐款300元,剩下的全拿去买《半月谈》、《中国青年》等杂志和书籍,寄给边远地区的学校和一些“忘年交”朋友,每月的工资总花得光光的,有时还要向老伴要。但孙老依然乐此不疲,他说:“身边无钱,睡觉香甜”。从选书、买书到寄书,老人一律亲历亲为,别人替他办,他放心不下。老人在自己95岁生日时,一次性拿出了积攒已久的书稿费10000元,资助当年曾经战斗过的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满城县刘家台乡黄龙寺小学,用于建立电化教学的“三晨影库”。今年,从老人健康角度着想,组织上替他挡掉了很多社会活动。即便如此,老人还是拿出专门时间,给各地大、中、小学学校回信20多封。 

  “我有信心活过100岁、110岁。”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在一次看望孙毅将军时说,希望老首长能活到120岁,成为我军第一个超百岁的将军。孙老微笑着说道:“我现在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内脏没毛病。今年我98岁,明年99岁,后年100岁。我要加倍努力,争取活到110岁、120岁,还有20多年的奋斗时间!”  

  问起孙老的长生之道。这位1995年荣获“全国最佳健康老人”称号的将军更是兴致勃勃:“根本没有什么长生之道。我的健身体会之一就是‘走路’。人老先从脚下老起,一个人如果还能走路,那么100岁也不算老。以前是到街上去走,现在年纪大了,就在院子里走走,从不间断。”  

  孙毅将军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坚持走路,是有赖于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打下的坚实基础。1989年春节前夕,将军应康克清之邀为小学生做革命传统报告时,因讲话过于激动导致脑溢血昏迷了3天3夜。后来只用5个月就痊愈出院了。生命的长久在于生生不息的奋斗,更在于胸怀一颗平静如水、坦坦荡荡的心,正如将军所说:“人活到90多岁,名利心彻底没有了,精神上早已经超脱了,自然心胸宽广,身体健康。”  

  有人问孙老,“奋斗”的动力是什么?老人稍稍一顿,给我们揭开了“谜底 ”。1960年9月14日至10月20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主席接见与会代表时,一眼就认出了全场唯一留着大胡子的孙毅将军,高兴地说:“你姓孙?”“是!”孙毅高声回答。毛泽东主席当众诙谐地说:“噢,孙行者!”在场的将军们都笑了。“我理解,主席称我‘孙行者’,就是鼓励我要用行者的勇气,行者的恒心,行者的意志,干好革命工作。孙悟空陪同师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相比之下,我的奋斗就更没有理由划上句号了。”  

  2003年7月4日,孙毅将军在北京病逝.

责任编辑:谷雨明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