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身边好人
周军阳当选2015年2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发表时间:2015-03-09   来源:廊坊文明网

  眼前的周军阳个子不高,深色西裤,白衬衣,给人精干的感觉。而他身上吸引人的地方却不是精干,是五官中隐显的一种坚硬的轮廓,从而让他的整个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场,能够在人群中轻易地被注意。那是一种经历磨难后的厚重,坚毅,开阔或者成熟?我从一个女人的视角感觉着,却表达不清。

  1974年的春天,周军阳诞生在周庄子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周尚旗是村里的干部,母亲务农。那是一个明亮的清晨,太阳隐隐露出了笑脸,父亲为他取名“军阳”。希望他有光明灿烂的人生。老人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孩子,为多少贫寒的家庭带来了温暖!给多少逆境中的人们送去了曙光!他,不仅仅是父母妻儿心中的希望和骄傲,亦是无数弱者心中光明的使者,源源不断地为他们输送着爱心,传递着真情。

  父亲是小军阳心目中最值得敬重的人,他在村里当了四十多年的干部,因为性情耿介,为人善良厚道,很受村民爱戴。有一件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那是个风雨交加的日子,父亲有事外出,顶着瓢泼大雨赶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哥哥。他的脸上湿漉漉的,嘴唇发紫,浑身直打哆嗦,衣服黏糊糊地贴在身上,看样子冻得快不行了。父亲顾不上自己,一进屋就叫母亲找衣服,手忙脚乱地帮着小哥哥换好,又让他坐到炕头上,盖好被子。才匆忙的换掉自己的湿衣服,帮着母亲烧水做饭。后来知道,客人是到村里卖帘子的外乡人,赶上了大雨,连个躲藏也没有,恰巧碰上父亲,就带回了自己家。

  七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都不富裕,军阳家里也过着省吃俭用的日子。一年四季就是玉米面饽饽,逢年过节吃顿白面。即便这样,父亲仍然把省下来的粮食接济给村里最穷的人。遇到谁家有困难,有过不去的事,他就倾其所有的帮助他们。

  周军阳那时不过七八岁,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做大队干部的父亲因为清介耿直,并没有为家里带来任何实惠。十四岁,周军阳就急着为家里减轻负担,辍学经商了。他骑着自行车,从百里之外的易县拉回红薯苗,从密云水库拉回鱼到各村去卖,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十七岁在当地永盛机械厂做钳工,后来又到东海地毯厂干了两年。二十岁的时候,他开了自己的饭店。慢慢有了些积蓄后,心性清高的周军阳就想做笔大生意。他从东北倒了一批机床,因为隔行如隔山,又年轻经验不足,结果被歹人欺骗,七十多万血本无归。这些钱不全部是自己的,还有一部分是从朋友处借来。祸不单行,那一年,他蚀本后又东拼西凑了四十多万去做别的生意,结果还是赔了个精光。

  当时是1995年,那一年对他来说是黑色的,阴翳的,就像是塌了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值得一提的是,落魄困苦,并没有让周军阳倒下,反而让他以更加坚强的意志面对生活,把人生的艰难作为命运对自己的考验。

  那几年里,和他默默站在一起的未婚妻宁丽梅,给了他莫大的精神鼓励。即便在他负债累累的时候,这个坚毅的姑娘始终和他站在一起,鼓励他,关心他,深情而坚定地对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只要你还有一口气,我就跟着你,只要咱们在一起,就不怕没有好日子过。”

  1996年,在周军阳最贫寒落魄的时候,她嫁给了他。

  结婚时一无所有,买菜的钱都是亲戚朋友借给的。婚后的日子穷的一塌糊涂,除了面对柴米油盐,还有一堆讨账的人挤在家徒四壁的小屋里。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妻子一句怨言都没有,她和丈夫一遍遍地和人家解释着:我们不会赖账的,相信我们,挣了钱肯定还!

  儿子降生了,小生命的到来为这个贫寒的家庭带了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艰难的处境。

  小孩子身体娇嫩,感冒发烧在所难免。可是他们却没有钱给孩子医治。看着小脸烧得红彤彤的孩子,周军阳心如刀绞,妻子边安慰着他,边从耳边摘下了他们结婚时最“奢侈”的陪嫁,一副小巧的黄金耳环。耳环卖了三十块钱,交了孩子的诊费。

  这个铁打的汉子,说起艰难困苦仍是一脸的坚定,提起妻子却止不住地落泪!危难时的相濡以沫,困苦中的扶持支撑,不离不弃,人世间这样美好的情感,和那些失去的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妻儿过上好日子!

  为了节省开支,他学会了打针输液,一家子但凡有了感冒发烧的小病,他就自己到附近的药店批发药,回来自己动手打针输液。

  可是钱不是省来的,是挣来的。怎样才能挣到钱呢?做生意没本钱,亲戚朋友也借不到了。打工也不行,一是挣钱太少,养家糊口都不够,更别说攒钱还账了。二是自己负债累累,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哪个企业愿意要呢?周军阳每天苦苦思忖着。一天,村里有老人去世了,哀哀地响起了乐声。他眼前一亮,突然想到了自己会吹笙,加入村里的音乐会吹打班子不是也能挣钱养家吗!而且这个事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只作为业余的一种谋生手段,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挣钱。于是,他成了村里音乐会的一员。

  俗话说艺不压身,为了多学本事多挣钱,他在苦练吹笙之余,还学习了气功,学会了吃灯泡,拍砖,嘴叼车子坐人,鼻子穿钉等技艺。开始练的时候没少吃苦头,就说那个吃灯泡吧,那得是真吃玻璃啊,光着脚踩上去还会扎破呢,更别说那么柔软的嗓子眼儿肠道了。开始的时候经常把嘴扎破,吃东西都咽不下去了,即便这样他也不放弃,卖艺的师傅不肯传人技艺,他就自己慢慢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技艺在无人指点的境况下竟然被他练的炉火纯青。

  每天出去表演挣钱,细心聪明的周军阳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组织演出的人虽然费心费力,但却比表演者多挣钱,既然如此,自己也可以成立一个演艺班啊!把各种演艺团体组织起来,哪里需要什么就到哪里输送什么,这样不是挣钱更多吗?于是,周军阳大受启发,成立了一个演艺班子,收取表演费和中介费。班子越做越大,由自己所在的周庄子村发展到了整个乡镇、县、从而业务扩展到了方圆二百公里以内。

  1996年,他正式注册成立了蕊蔓礼仪公司,现在已经发展到三百多人的演艺团体。

  事业慢慢稳定下来,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虽然在村里还算不上有钱人,周军阳却经常想到父亲的教诲。他开始考虑为别人做点什么,为社会做点什么。做什么呢?自己从最穷的时候走来,知道其中的甘苦,就像沙漠中迷路的旅人,有一口水或许挽救的就是一条生命,还是从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帮起吧!

  2012年,他把村子里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做了一个统计,共有四十八家。八十岁以上的每月发给六十块钱,困难病残的每月发放一百元。给现金怕他们舍不得花,就印成“消费卡”“老年补助卡”,可以在本村的超市,店铺等消费场所进行消费,每月的补助卡必须在当月花完,年初再领新的。

  村民文艺生活贫乏,特别是老年人,认字的少,看电视都看不懂,和年轻人看不到一起。每天就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在村口闷坐着说说嗑。周军阳体味着老人们的甘苦,中秋节请来了文艺队到本村表演了一台晚会。有戏剧,小品,相声,还有二人转,杂技,都适合老年人的胃口。同时安排了二十多桌饭菜,邻散场,每人发了一袋大米,一斤香油。老人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2013年夏,他组织全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到白洋淀旅游。他们辛苦劳碌了一辈子,省吃俭用了一辈子,不要说亲自体验,听这词都觉得新鲜。周军阳偏偏就要让这些老人在有生之年享受这样的精神愉悦。可是有的老人身体不好,根本就不能自理,还有的岁数太大了,恐怕路上会有意外的身体不适。他就同时邀请了医生,还让每家出一名陪护。老人们都开了眼,每个人还得了一箱咸鸭蛋。高高兴兴地完成了可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趟旅行。这下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他们就有了新的话题了吧!

  2013年春节,一车饺子面和香油,发给了全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2014年春天,租了三辆豪华大巴,携全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六十多人,到北京植物园和颐和园旅游。

  周庄子的一户村民,是外地人迁居于此的。不慎失了火,烧的片瓦无存,家里的女主人极端失望悲伤,看着自己辛苦经营的家毁于一旦,轻声的念头都有了。周军阳闻讯干了过去,好言安慰,告诉他们不要气馁,自己会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一定会有安身之处。回来后当即组织全村人捐款,自己首当其冲。凑足了两万元交到了落难的夫妻二人手里。

  一家贫困户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家里交不起学费,眼看着孩子要放弃学业。周军阳听闻,登门送去了三千元的学费,并表示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以后的学费由他自己包了。

  对于其他村的贫困户,只要他知道的,也没有不慷慨解囊的。本镇东阳町村的小孩患重病,他知道后组织自己所辖的“车友会”团体捐款三千元。贾头村的小孩被烧成重伤,他捐献一千元;鲁庄子村的困难户,户主重病身亡,他义务组织音乐会吹打送葬,丧事办完后还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留下了一千块钱买书本。

  ……

  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做的多了他自己也忘记了。

  老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周军阳没有什么文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着先贤的美好思想和高尚品行!

  他的言行,影响着全村的年轻人。大家都说:“人家军阳和老人们非亲非故,却对待他们这么好,咱们不孝敬父母,不厚道待人,对得起谁啊?”村里孝老爱亲的典范多了,打架斗殴的风气少了,走进新镇周庄子村,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安宁,和善,相亲,友爱的感觉。

  今天冬天,周军阳当选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我们期待着,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期待着,有更加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去挖掘!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