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河北文明网】 | 【设为首页
廊坊文明网 > 道德模范
“农民教授”侯桂森与阜平“金蘑菇”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4-03-26   来源:人物周报

  69岁的侯桂森,退休前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北方食用菌知名专家。

  40年间,他足迹遍及16个省(区、市)1500多个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5300多场次,培训农民17万人,带动保定阜平及周边2.3万余农户脱贫,群众增收2.55亿元。他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九届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巍巍八百里太行,风光无限。

  太行山中北部东麓的阜平县为全山区县,是中国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诞生的红色热土,还曾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记载:“阜”为“盛”,县名寓“兴盛平安”之意。

  就是这个寓“兴盛平安”之意的阜平,“九山半水半分田”,“阜平不富”困扰着十九万人口的阜平县。2013年被国家列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在脱贫攻坚战中,小蘑菇竟然立了大功,它成为了阜平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在“金蘑菇”的助力下,2020年2月29日,阜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式脱贫“摘帽”。阜平县食用菌产业也入选了2019年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说起阜平县种蘑菇,最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就是侯老师。穿上西装就是教授,走进地头儿就是农民,侯老师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俺们村的侯老师”。

  

  阜平人追求的幸福生活迟迟不肯到来。

  2015年6月,有阜平农民从易县买走菌棒,请侯老师前去指导。在阜平大连地村,侯老师偶遇到神仙山考察的阜平县委书记,两人话匣子一打开,谈了近一个小时。侯老师把自己多年来在太行山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搞食用菌的经验向县委书记作了介绍,最后非常肯定地说:“我考察过阜平的生态环境结构,我认为食用菌产业适合在阜平发展——不仅可以做,甚至可以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开发”。

  阜平县决定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进行推广。2015年9月28日,阜平召开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誓师大会,会上成立了专家组,侯老师是其中一员。为了助力阜平脱贫攻坚,侯老师更加忙碌了,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外出考察,他着手起草的《2015-2017年阜平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获得认可,一稿通过。

  从那时起,一位高校教授和他的食用菌技术在太行山里正式安了家。

  

  侯老师给阜平县政府提出成立食用菌研究机构的建议,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采纳建议,成立了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侯老师被聘为研究院院长。上任后,他组织团队,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学术委员会,根据产业发展轻重缓急,实施课题研究,开展科研攻关。

  “必须研发出适合当地环境的菌种。”侯老师带领十多名科研人员,每天扎在实验室里。

  遴选优质蘑菇品种,成了侯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侯老师说,“找到阜平食用菌的当家品种不仅是从零开始发展产业的关键,还关乎到上万户贫困户的收入”。山南海北,只要是听说哪里有搞蘑菇种植的,侯老师就会带着人去观摩,收集蘑菇菌种。带回的蘑菇菌种,表面看着没问题,可到实验室一检查,许多已经感染,不能用。越是有困难,侯老师越不放弃,经过近一年的艰辛努力,他们团队终于研发出“嘉鑫6号”。通过推广实践,“嘉鑫6号”不但出菇量大,优质率也显著提高。

  有了好菌种,还要有好菌棒。“菌棒生产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作,有几十道工序,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重复性投资大,设备使用效率低,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稍有不慎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造成亏本损失惨重。”在侯老师的推动下,阜平食用菌产业引进菌棒生产最新成果和技术,建成现代菌棒生产厂,并实现灭菌能源煤改气提升工程,解决了污染环境的生产难题。菌种有了,菌棒有了,侯老师对阜平食用菌产业更有信心了。

  干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侯老师推广蘑菇种植的路上也不平坦。

  2016年,一位来自史家寨乡下庄村的王卫青通过贷款购买了菌棒。入棚后,部分菌棒感染霉菌,一听说可能会造成绝产绝收,王卫青直接将部分菌棒扔到了沟里。“我都要上车了,还拦着不让走,说要我立下字据,写保证不能赔钱。后来通过精细管理,一年下来王卫青盈利了3万多元。”当侯老师回忆起这次“拦车事件”,他不无感慨:“实际上,红粉菌这么大规模发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情况。我当时压力比较大,白天晚上惦记他家的大棚,觉也睡不好。”

  有了好的品种,还要有相配套的种植技术。几年里,实验室和种植蘑菇的大棚里,成了侯老师和他的团队的主战场,他们通过反复实验,顶着一次次失败后的压力,逐步摸索出疏蕾技术、立体单面定量出菇技术、菌棒补水后透氧放气配套技术……经过办培训班、现场指导,侯老师和他的团队又将多项新技术成果应用到了阜平县香菇产业发展中。

  

  在太行山巨大温暖的怀抱里,在阜平荷叶形的版图上,一座座、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散落在村庄、田野、山脚、沟壑里,如同一张张写满百姓迈向富裕生活的答卷,呈现给正在到来的美好日子。

  香菇产业发展初期,棚型不统一,保温效果差,不能周年出菇,每年三四月的香菇生产空档期白白浪费了。

  侯老师说:“县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很快,不光要用新技术,更要采用现代生产模式,菇棚要升级。”

  “如果采用温室型出菇棚,可以两年出三季菇,也就是全年没有闲置期。”侯老师要把想法落到实处,于是,他决定研发一种既能四季生产又适宜推广的新棚型。侯老师带领团队结合实际,历时一年多时间研发改进,新型大棚终于达到了目标要求。

  常年在外,侯老师远在廊坊老家的老伴儿在电话中免不了抱怨。每次,他都劝老伴儿:“等我干不动了,整天在家守着你。”新棚型成熟了,侯老师又为推广新棚型奔走。

  温室型出菇棚很快一栋栋建起来了。侯老师向菇农们详细讲解新菇棚一些装置的独特功效:遮阳布与水帘为大棚降温,微喷加湿增加菌场湿度、提高产量……“这是我们研发的‘四季棚’,拥有发明专利,也是我们取胜市场的关键技术之一”。

  “冷暖棚出菇无缝衔接,填补了香菇生产的空档期,香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侯老师看着一栋栋矗立起来的新型大棚,“金蘑菇有家了,有宽敞明亮又舒适的家了!”侯老师心里的喜悦像正出菌棒的小蘑菇一样向外钻。

  

  “食用菌产业受发展时间短、原有基础和经济条件薄弱等因素制约,普遍存在从业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设施设备简陋,集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侯老师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专业人士、企业、菇农等共同努力。在总结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侯老师找到了突围之计——推广政府+企业+金融+科技+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

  为把政府、企业、学校、农户串成一个整体,侯老师和他的团队的技术成了一条金线,他们也愿意做一条金线。

  人不是铁打的,侯老师也会生病。由于压力大,经常睡不好觉,加上多年来的奔波劳累,食宿不好,常常顾不上吃早饭,2017年9月的一天,正在工作的侯老师因胆结石突然疼痛难忍。到医院一检查,血胆红素比常规指标高出几十倍:胆管结石。结石都掉到胆管去了。术后住院十几天,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他提前出了院。“香菇产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一刻也耽搁不起。”侯老师很快又出现在阜平的食用菌大棚里。

  

  2023年10月27日,在郑州;29日,在秦皇岛;30日,在承德……侯老师不是在做义务培训讲座,就是在去做义务培训讲座的路上。“这个十月有点儿忙”,11月2日,在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完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关于产教研的视频会后,侯老师和同事们简单介绍着自己最近的工作,嗓子有些沙哑。

  侯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有说有笑,他们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却像家人一般亲切。

  俺们村的侯老师,就是侯桂森教授,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中国北方食用菌知名专家。他自1986年至今从事食(药)用菌产业开发教学和科研工作,近40年间,侯桂森教授足迹遍及16个省(区、市)1500多个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5300多场次,培训农民17万人,带动保定阜平及周边2.3万余农户脱贫,群众增收2.55亿元。

  年届七旬的侯桂森现在主要有两个心愿,一是为乡村振兴再助力,抓好常规技术的同时,提质增效,促进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均衡发展。二是做好传帮带,依托成立的大师工作室,扶持年轻人,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走到前台,走向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侯桂森说,“只要党和政府需要,我就义不容辞地深入一线去干,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廊坊的家只是侯桂森的一棵“充电桩”,短暂停留后他马上又要出发了,二百八十公里外的阜平有他的牵挂。可以想见,苍苍翠翠的太行山里,几千栋种植蘑菇的大棚就是几千颗幸福的种子,它们凝聚着侯桂森的心血,也是许多阜平人的希望。

  谈起侯桂森,山里的菇农没有不熟悉的,都说:“他是俺们村的侯老师……”

责任编辑:黎光
相关报道

主题活动

微信|微博|网友互动

发送邮件: lfwmb2010@163.com
在线交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河北省廊坊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